約翰杜德(John Dodd)與李春生開啟的台灣烏龍茶時代

在世界茶葉貿易的歷史軸線上,有著千絲萬縷需要梳理,若是聚焦在台灣烏龍茶的時間脈絡,那就會容易許多。

大約在清領末期台灣開港通商後,是台灣茶有規模地進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時間點。台灣烏龍茶的時代,大致可以分為三的時段,第一快速興起的時期,1860-1890年代,第二貿易的巔峰時期1890-1910年代,第三貿易衰退時期1910年代以後。

隨著台灣開港通商,洋行進入淡水港進行茶葉的買賣,最需要提到的人物無非是,首先建立起北台灣的茶產業鏈的約翰杜德(Johb Dodd)與李春生,後來商人也依循他們的模式,在北台灣發展茶葉的貿易。幾年之後台灣烏龍茶甚至青出於藍,更勝廈門與福州兩地的烏龍茶。

約翰杜德

蘇格蘭人,1861年第一次到台灣北部,1864年被派來淡水作為中國的寶順洋行(Dent & co),又稱為甸地洋行的代理。他原先來到台灣的目的是從事樟腦出口,與鴉片進口貿易。不過,某次在探尋樟腦資源時發現野生的茶樹,因此開始嘗試台灣的茶葉貿易,首先先賣至澳門,獲得好評,而且發現還比出口樟腦還賺錢,所以開始發展台灣茶葉的生意,因此從廈門找來李春生。

李春生

1838年出生於廈門,早年未受正式教育,而因為接觸基督教,學習漢文知識和英文。因為英語能力不錯,青年時期在怡記洋行工作,成為與西方人溝通的關鍵人物,在廈門已開始接觸茶葉的貿易。他曾經創立四達商行,不過後來因為太平天國動亂影響,導致生意受阻。後怡記洋行老闆Elles推薦給約翰杜德,在大約27歲時,東渡來台灣擔任由約翰杜德管理的寶順洋行(Dent & co)買辦,因為熟悉茶葉買賣的關係,協助杜德發展台灣的茶產業,甚至建議從安溪引入茶苗來台灣種植,不僅貸款給農民種植茶葉,

台灣烏龍茶的巔峰時期,橫跨清領末期與日治初期。這段期間,就論台灣烏龍茶的品質與銷售,在世界上絕對有主宰力的。在此同時,台灣茶新的貿易途徑在演變,大稻埕也在繁華中蛻變,主導烏龍茶外銷的洋行也大有不同。台灣烏龍茶的外銷,受到出口國經濟與喜好變化的影響很大,在世界茶產業的變局中,風華最終還是消逝了。

一個時代的始末,總會有風華崛起的喜悅,也會有江河日下的惆悵。

許多人都曾經參與屬於台灣烏龍茶的時代,但很多人只是其中來來去去的過客,或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小人物。從時間的脈絡來看烏龍茶的興衰,大概只有李春生,能看得清台灣烏龍茶產業的廬山真面目,而和他攜手把台灣烏龍茶推向世界的約翰杜德,在1890年離開了淡水,沒有見證後續的發展。

李春生幾乎參與烏龍茶產業的所有波折,他在台灣深根的時間,也幾乎與烏龍茶的時代重疊,不僅是促成烏龍茶崛起的關鍵人物,也在生命晚年見證烏龍茶貿易的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