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包種茶?

包種茶是什麼茶類?

常有人把包種茶認為是綠茶,但其實包種茶是部分發酵茶類,算是廣義的烏龍茶。包種茶是從烏龍茶製法演變而來的茶類,包種茶是部分發酵茶中,發酵程度較低的茶類,茶湯的滋味與茶體,喝起來確實較接近不發酵的綠茶。不過,包種茶的特色是沖泡過後濃厚且高雅的香氣,大多是花香調與甜香調氣味,而綠茶大多不著重香氣而是滋味。喝茶時或許不好從茶湯滋味分辨綠茶與包種茶,但從香氣來說,包種茶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除此之外,包種茶與綠茶的外觀也可以區分出差異。就台灣文山包種茶三峽碧螺春的外觀來看,兩種茶類都屬於條形茶,但是在仔細觀看成茶的顏色,文山包種茶為較深的墨綠色,而三峽碧螺春則是淺墨綠色,另外還能看到茶芽的白毫,此外,沖泡茶葉過後綠茶顏色也較淺,包種茶則較深甚至有綠葉鑲紅邊的狀況。因為成熟葉較能產生香氣,文山包種茶為了達到高香氣的特色,採茶時大概會採到一心三葉或一心四葉的程度,因此包種茶的成熟葉比例相對較高,成茶外觀來看茶條較粗。三峽碧螺春則採嫩葉,通常是採一心一兩或更嫩,而嫩芽嫩葉則有較多的多元酚類,因此滋味較強烈,成茶條索較細也能看出比例較高的茶芽與白毫。

台灣茶款

發酵程度

茶類

外觀

風味與特色

採摘與製程

文山包種茶

輕發酵

部分發酵茶

烏龍茶

條索較粗

深墨綠色

香氣濃郁

滋味平和

一心三四葉

萎凋時攪拌

三峽碧螺春

不發酵

微發酵

綠茶

條索較細

淺墨綠色

白毫

香氣淡雅

滋味強烈

一心兩葉以下

萎凋不攪拌

延伸閱讀:
文山包種茶-茶尋台灣
茶葉香氣的種類與來源

文山包種茶
三峽碧螺春

包種茶與烏龍茶的差異?

台灣最早以烏龍茶出名,後來包種茶的產量逐漸超越烏龍茶。狹義的烏龍茶,是指發酵程度較高的茶類,通常具熟果香,如東方美人茶,而包種茶則是指發酵程度較低,具清雅花香與甜香的茶類。包種茶的製法其實是從烏龍茶製程改良,從較多次與較重的攪拌,演變為較為短時間輕柔攪拌搭配長時間靜置的方式,此種製茶技術可以不用透過薰花,就可在製程中使茶葉產生花朵的香氣,不僅能夠保有烏龍茶的喉韻,又帶有較高的香氣。

烏龍茶是什麼?

現今許多人認為只要是球形的茶都是烏龍茶,而條形的茶則不屬於烏龍茶。早年台灣布球揉捻的技術在南投鄉開始被廣泛應用,其結合條形包種及鐵觀音布球團揉法,最後茶葉會緊縮成半球形至球形的狀態。而「凍頂烏龍茶」的推廣成功,市場上越來越熟悉球形的茶類由於凍頂烏龍茶知名度極高,在台灣也逐漸被簡稱為烏龍茶,但深究凍頂烏龍茶的發酵程度,其實未達傳統烏龍茶程度,反而是較接近包種茶,後來布球團揉的技術應用到高山茶區後,更多輕發酵的球形高山茶,也被認為是高山的烏龍茶,其實就發酵程度應該只能算包種茶。

宜蘭球型包種茶

包種茶名字的由來?

台灣的包種茶名稱由來,有幾個說法聽起來都還滿合理的,但也都沒有經過證實。

由「色」種茶變成「包」種茶

台灣最早的製茶技術是清朝時代從福建傳來,福建安溪縣是烏龍茶的產區,台灣包種茶始主王水錦即是安溪的茶商。當地將一些茶樹的品種歸為幾個大類,其中一類就稱為「色種」,所謂色種茶會是將幾個品種的成茶拼配而成,簡單來說也涵蓋在烏龍茶的範圍。「包」與「色」兩字文字的結構上很像,一旦書寫潦草很容易辨認錯,包種茶可能就不小心被沿用下來。不過這個說法看似合理,人類總是會犯錯,但如果色種茶是那個時代常用的詞,大概也不可能因為某個人一時寫錯,就導致後續的用法改變。

青心烏龍俗名「種仔」,外加販賣時的包裝

第二個說法感覺比較合理。早期製造包種茶最佳的品種是青心烏龍,民間用閩南語稱為「種仔」,茶行在銷售此類茶葉時,會以方紙二張內外相襯,包裝成長方形的四方包,最後加上店章作為販賣。以茶葉品種作為與包裝的方式作為商品名,比較容易受到大眾記憶,久而久之「包種茶」的名號就被廣泛的流傳。

包種茶為什麼沒有茶梗?

清領到日治時期早期的包種茶與烏龍茶在茶葉精緻的過程中,皆會進行挑茶梗的工作。挑茶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兩點:

  • 增加茶葉外觀的一致性
  • 增加香氣的佔比

為什麼有些茶沒有茶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