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龍茶曾經分類在紅茶?清朝外銷茶的分類

現在大部分喝茶的人,至少都可以區分出紅茶、綠茶與烏龍茶,但是清代的茶葉分類可能並非如此,怎麼說呢?中國式的六大茶葉分類,大概是二十世紀才比較明確的分類方式,可以在六大茶類之下再細分出品項。其實中國的茶葉類別實在是太多了,太多品項與茶類,在十九世紀的西方人其實也不是非常了解中國茶葉的分類,為了方便就將分為兩大類,也就是「紅茶」與「綠茶」。

而我們所熟悉的烏龍茶(Oolong)與包種茶(Paou-chong)在當時竟然是被分在紅茶的類別之下,據了解大概有兩個原因,烏龍茶與包種茶外觀顏色較深,比較接近紅茶,所以把它分在紅茶類之下(英文稱為Black tea,就是因為外觀顏色較深的原因 ),綠茶相對來說顏色較為明亮。顏色是被烏龍茶分類成紅茶的主因,另外就是茶葉形狀,綠茶大多採的嫩芽,紅茶則是有比較多比例的展開葉,因此會成茶會成較細長的條索狀, 就外型烏龍茶與包種茶跟紅茶也比較接近。下圖

烏龍茶品項具有紅茶的顏色和外觀,但具有綠茶的風味
Tea from grower to consumer, 1910

延伸閱讀:一百多年前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的風味如何?

紅茶的分類中除了工夫、小種、武夷紅茶,也包括現在的部分發酵茶,包括烏龍茶與包種茶,甚至還有熏香茶像是Scented Caper、Scented Orange Pekoe的種類。在這份文件的包種茶,也可看出其名稱是來自包裝的方式,但並非有經過熏花,這與一般了解清代的包種茶有些會經過熏花提香顯然不同,熏香茶和包種茶是不同的分類。

以下是關於1867年中國茶葉出口省份的茶葉種類,其中很具體的說明這些茶葉種類名稱由來,中文翻成英文的翻方式也非常的有趣。

1876年紅茶出口的種類

分為:工夫(Congon)、小種(Souchong)、包種(Paou-chong)、白毫(Flowery Pekoe)、烏龍(Oolong)、雙製(Caper)、珠蘭(Scented Caper)、花香(Scented Orange Pekoe)、武夷(Bohea)

1876年綠茶出口的種類

綠茶分類:小珠(Gunpowder)、大珠(Imperial)、雨前(Young hyson)、熙春(Hyson)、屯溪(Twankay)

再來看看1845年紐約茶館的Menu也是將茶葉商品分為紅茶與綠茶兩大類,包種茶(Powchung)和烏龍茶(Oolong)都被歸類在紅茶類,甚至還有分為各種等級!大家可以比對茶分類的中英文,將多種的茶葉品項分為兩大類,確實也是對消費者來說比較易懂!

二十世紀初1910s的報導,能看出烏龍茶開始被單獨區分出來,雖然在一開始還是習慣將茶分為紅茶與綠茶兩大類,但其實烏龍茶已經被認為是非紅茶與綠茶的一類,如下圖文字提到文中提到「The oolong teas are, strictly speaking, neither black nor green.」嚴格說起來烏龍茶,不是紅茶,也不是綠茶。

1910s茶葉分類與品質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