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 茶

30秒冷泡茶的秘密?如何低溫快速萃取茶湯!

冷泡茶通常會喝來比較甘甜、清爽,不過製作冷泡茶的時間大概要將茶葉原葉浸泡在水中,並靜置在冰箱6至8小時才能夠享用。如果是在炎炎夏日,用熱水泡茶在加冰塊降溫簡直多此一舉,你怎麼能忍受那幾個小時等待冰箱中的冷泡茶,一定想即刻想飲用沁涼消暑的茶飲?關於低溫萃取茶湯的方法非常簡單,只有有一些器具在家裡即可自己試試看。

茶葉萎凋有何意義?

「萎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文謅謅的陌生名詞,而茶葉萎凋在製茶師傅的口中稱為「走水」,想必是與茶葉的水分有關係,如果把兩個詞彙一同聯想,就很好理解茶葉在這時發生了什麼事。簡單來說,當採摘下的茶葉,組織內的水分逐漸散失後,會有種枯萎凋零的狀態,就好像植物太久沒有澆水,枝葉下垂無精打采的樣子。那為什麼茶葉生產加工時,需要讓茶葉萎凋呢?

臺灣烏龍茶的歷史

台灣現在能在世界的烏龍茶領域掌握話語權,是經過歷史慢慢地奠基而成,雖然現今社會常說的「烏龍茶」,在認知上與清領時期帶領台灣茶在世界上展露頭角的「烏龍茶」已經有些差異,不過跟隨著烏龍茶在台灣演變的軌跡,還是能了解台灣茶業隨著時代的變化。

台灣茶的發源地

茶葉貿易在清領末期已經成為北台灣主要的經濟來源,日治時期也抓著這個小金雞持續發展台灣茶。大台北的茶業發展,基本上要回溯到清朝才更能理解其緣由。

清領時期,北部的行政區劃分與日治時期有所不同,根據1870年編修的淡水廳誌所紀錄:「淡水廳之石碇與拳山二堡之民以植茶為業」。石碇堡與拳山(文山)堡是現在的哪裡呢?

石碇堡的範圍大致是新北市汐止、平溪、瑞芳與基隆市七堵、暖暖、安樂,而並非現在新北市的石碇區。而文山堡的範圍則是新北市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與臺北市文山地區,現在的石碇區是當時文山堡內的一個庄。

從以前的茶山遠眺台北101

「以植茶為業」說明這些區域,可能已經有專門從事茶業的農民。1858年,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與多國簽訂「天津條約」,台灣北部的淡水港、基隆港對外通商,可見台灣北部的貿易潛力已經被看見。特別是淡水港最先通商,不僅能匯集北台灣丘陵樟腦的資源,最重要的還是茶業的發展。

淡水港成為台灣茶與樟腦外銷的主要港口,北台灣的樟腦與茶葉外銷,逐漸使北台灣崛起。「茶、糖、樟腦」在開港通商後成為台灣貿易的主力,尤其是茶葉,1868-1894年出口值占了淡水港總出口值的近九成。也因為開港通商,更多茶葉貿易需求出現,越多人以茶為業在台北丘陵地種茶。北台灣茶業的蓬勃發展也要歸因於洋行,透過借貸資金讓更多人有機會開墾茶園。

地利之便成就了北台灣的茶業

清領時期時茶園分布在台北盆地周圍,不過主要還是臺北城南方的山區。可以發現這些區域正好是淡水河三個支流的流域,包括大漢溪(舊名為大嵙坎溪)、新店溪與基隆河(舊名為基隆溪)。這三條河川的上游,除了是丘陵地外,也是河川的集水區,多雨的氣候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清領末期雖然北台灣雖然逐漸發展,劉銘傳也在北台灣建設許多現代化設施,不過茶葉多種植在丘陵,當時公路並不發達,陸運的運送成本與效率不高。在台北盆地周圍山區生產的粗製茶,主要是仰賴人力從山中的便道挑送至定點聚集,而今日北台灣留下了很多古道,或多或少都與木材與茶葉有關。與茶葉運輸貿易最出名的大概是淡蘭古道南段,當時是一條商用的道路。

物資集中到聚集地後,而接下來的河川就扮演重要運輸通道。當時河川沿岸會設置渡口,台灣北部的許多老街都是當時集運貨物之地,大多也距離河川不遠,例如大溪、三峽、深坑。就台北茶葉運輸來說,在文山堡區域內的茶葉,會從淡蘭古道運送至深坑,經由「深坑」與「楓子林」的渡船口,然後物資乘坐著小舢板船,沿著景美溪往下游運送,經新店溪後到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再進行精緻加工到裝箱出口。

1895年〈台北及艋舺、大稻埕略圖〉大稻埕的位置正好位於大漢溪(舊名為大嵙坎溪)與新店溪的匯流之處
資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20).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大漢溪與三峽溪匯留之處,也曾經有這種的據點,那就是清代的三角湧,也就是現今的新北市三峽,同樣為也是清代茶葉聚集地。海山堡的茶葉運集至此地,再以舢舨船將之運至大稻埕。不僅如此,桃竹苗丘陵地產製的茶葉則會運至大溪集散,再利用河川往北運輸到大稻埕。茶葉早期的運輸仰賴河運,清領末期茶葉運輸模式則逐漸從「河運」轉為「陸運」,與清末縱貫鐵路建設與人力輕便鐵路普設有關。

引領台灣茶外銷的烏龍茶

18世紀初,遷台的移民從福建引進茶樹台灣,最先是北部丘陵開始植茶,最早生產的是烏龍茶。起初產茶大多為副業,產量不多基本上也僅在台灣販賣。大約在1830年,北台灣生產的茶葉開始被運銷至廈門與福州。

台灣尚未開港通商前,清政府是禁止台灣貨物直接輸往海外,因此台灣茶先被運銷至清朝茶葉外銷的重要口岸,再進行轉口貿易。此外,當時台灣產製的茶基本上是粗製茶,也必須先精緻加工,篩選過後裝箱才能達到出口的標準,而清代中葉以前台灣並沒有茶葉精緻的工廠。廈門與福州的茶葉精緻工廠,正好滿足台灣茶精緻加工的需求。不過,從台灣茶運銷至福建口岸,要先被課徵入口稅,如果再加上茶葉精緻加工的成本,造成台灣茶與中國茶處於不平等的競爭狀態。

淡水河岸的大稻埕
資料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1861年英國領事曾寫道:「當時臺灣已有巨量茶運銷大陸」,可見開港通商後,雖然外國可以直接與台灣的港口進行貿易,但台灣未有精緻茶葉的工廠,所以還是先將茶葉運銷至大陸口岸精緻加工,再轉為出口。如果能把茶葉精緻工廠設在台灣,就能大幅減少轉銷的支出,也不用受到廈門與福州商人的牽制。

天津條約簽訂後台灣開港通商成為台灣茶的轉機。中國開通商後,各國商人們競相到中國的貿易口岸處尋找商機,台灣也例外。洋行起初紛紛在覬覦台灣物產,北台灣的丘陵擁有大量的樟樹資源,是很多商人貿易的目標之一。蘇格蘭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和茶葉買辦李春生也就是在考察的樟樹資源時,意外發現北部丘陵非常適合種植茶樹,並認為位於台北盆地的文山堡與海山堡頗具大量生產茶葉的潛力。

不久之後,約翰.杜德聽取李春生的建議,由福建安溪引入優良茶種。李春生買辦的工作,則是串連台灣人與外國商人的重要角色,負責居中溝通協調,包括貸款給茶農獎勵開墾栽植茶樹,而後再收購生產的茶葉,有點像契作的味道。首先是1867年運送一批烏龍茶往澳門販售,賺取數倍利益,意外發現比樟腦還有利可圖。

隨後1868年,他們在台北設立茶葉精緻工廠,不再運輸茶葉至大陸進行加工,杜德也成立寶順洋行。次年1869年,李春生與杜德雇兩艘帆船,裝載約12萬9千公斤(2131擔=213,000斤)的精緻茶葉,打著「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標籤到美國紐約去賣。

沒想到一炮而紅,於是台灣茶的聲譽在歐美各地傳開,因此外國商人接踵而至的來賞茶與進行茶葉貿易,洋行也紛紛在大稻埕設立茶葉精緻工廠,這種模式讓更多人願意開墾茶園,北台灣的茶業發展翻轉了北台灣的樣貌。曾經的台北近郊山區,可能都是一望無際的茶園。

臺灣的烏龍茶被推上國際,絕非偶然,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絕佳的茶葉產地,加上開港通商的轉機,並有杜德與李春生獨到的眼光與合作,促成台灣烏龍茶外銷新頁。

延伸閱讀:
一百多年前福爾摩沙烏龍茶的風味如何?
烏龍茶曾經分類在紅茶?清朝外銷茶的分類

烏龍茶與大稻埕的興起

一府二鹿三艋舺,指出了清朝台灣北中南的三個大城市,都因為有航運的便利性,帶來地區的繁華。台南與鹿港兩者都是沿海的城市,而艋舺則是在淡水河流域中游的河岸城市。

雖然清末台灣茶葉產量逐漸提升,粗製茶從台灣運至福建口岸精緻加工的情形始終未改變,台灣茶無法擺脫福建商人的控制始終是個問題。杜德在萬華設立茶葉精緻工廠,不用在將粗製茶運至福建精緻,節省許多成本,開始逐漸改善。

後來因為一些因素,茶葉精緻的工廠從艋舺轉移到大稻埕。台灣烏龍茶的熱銷,許多商人開始在大稻埕設立茶葉精緻廠,因此逐漸成為台北茶業集散地,也演變成台北的商業重鎮,然而實質掌控台茶貿易的角色,卻從福建商人轉為洋行。北台灣丘陵產的粗製茶,運至大稻埕經過精緻工廠進行撿梗、篩分、烘焙作業後,最後裝箱上船從淡水出海,台灣茶帶著Formosa oolong 的名號航向世界。

大稻埕碼頭貨櫃市集的夜景。大稻埕對岸的三重一帶曾經是早期薰花茶花料的產地,現在已大樓林立

台灣烏龍茶風華與消逝

外銷美國的「福爾摩沙烏龍茶」大獲好評後,外國商人大量進大稻埕台灣進行茶業貿易,包括寶順洋行、德記洋行、和記洋行、水陸洋行與愛利士洋行從事台灣茶貿易,1890年香港怡和洋行,也在台北設立分行。除此之外也資金也源源不絕的提供開墾茶園,烏龍茶外銷量大幅上升。

從1869杜德與李春生第一次外銷美國的12萬9千多公斤的烏龍茶,到1893年間台灣總出口量約980萬公斤(烏龍茶輸出量之最高紀錄),在短短二十幾年間有數十倍的成長。1896年僅台北已有兩百多家茶行設立,從業人員約為3600人,可想而知北台灣茶園的面積也在此段期間快速增長。這樣高速成長的茶產業,曾經在1868-1894年出口值占淡水港總出口值的近九成,絕對是改變北台灣轉型的重要產業。

台灣烏龍茶的製法由福建傳入,台灣茶業的發展與茶葉的品質在清領末期已青出於藍,甚至比福州產製的烏龍茶優異,更獲得國際好評。1890年後外銷量大致都維持在7000噸以上,日治時期中期以前也大致為持此規模。不過到了1919年,外銷量突然大幅下滑,可能的原因有二。第一台灣烏龍茶主要外銷國美國,因為爪哇紅茶大幅傾銷美國,逐漸取代台灣烏龍茶的進口,第二部分台灣外銷茶葉品質下滑,影響台灣茶的信譽,進而導致外銷總量逐漸下滑。

當時Formosa oolong的外銷榮景還在嗎?

茶葉揉捻的目的?

「揉捻」,兩個字的都有搓動的意思,兩者的差別在「揉」有按壓物體,而「捻」則是有將物體搓成條狀的意義。用「揉捻」一詞來說明製茶的階段十分明白,茶葉在外力迴旋搓揉後,既有擠壓,使茶葉組織受損的一個過程,進而讓茶葉螺旋成形的效果。

烏龍茶是什麼?

要了解烏龍茶可以從好幾個面向討論,從茶類廣義到狹義的定義,從茶樹的品種,從茶葉的商品名等。其實這些議題都有密切的關係,也似乎都糾纏在一起。什麼是烏龍茶?在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年代,不同人的定義中都不盡相同。如果不求精通,只求略懂,大概可以從三個重點了解烏龍茶。

什麼是包種茶?

包種茶是什麼茶類?

常有人把包種茶認為是綠茶,但其實包種茶是部分發酵茶類,算是廣義的烏龍茶。包種茶是從烏龍茶製法演變而來的茶類,包種茶是部分發酵茶中,發酵程度較低的茶類,茶湯的滋味與茶體,喝起來確實較接近不發酵的綠茶。不過,包種茶的特色是沖泡過後濃厚且高雅的香氣,大多是花香調與甜香調氣味,而綠茶大多不著重香氣而是滋味。喝茶時或許不好從茶湯滋味分辨綠茶與包種茶,但從香氣來說,包種茶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茶多酚與兒茶素的差異?茶葉中的兒茶素為什麼特別重要?

「茶多酚」是什麼,首先,要了解「多酚」是何方神聖?正確來說它是一類含有許多酚(phenol的結構的化合物,稱為多酚類或多元酚類(Polyphenols)。常聽見植物中的多酚類化合物,有兒茶素(Catechin)、白藜蘆醇(Resveratrol)、楊梅素(Myricetin)、綠原酸(Chlorogenic acid)、檞皮素(Quercetin)、花青素(Anthocyanins)等,都是植物的二次代謝物。

文山包種茶-茶尋台灣

尋找台灣特色茶的歷史、由來、故事, 配一杯茶更有韻味.…….茶三元

產區:新北市坪林、石碇、深坑等
品種:青心烏龍、台茶十二號(金萱)、台茶十三號(翠玉)
外觀:條形無茶梗、墨綠色
茶湯:蜜綠、蜜
香氣:濃郁花香、優雅清香
滋味:醇厚而典雅
工藝:輕發酵、微烘焙

為什麼要是「文山」包種茶?

台灣茶的發源地

新北市坪林區、石碇區、深坑區是文山包種茶的主要產區,另外平溪區、汐止區、新店區及三峽區,台北市南港區及木柵區也有產製包種茶。文山郡是日治時期的行政區,目前文山包種茶,主要產區在當時臺北州文山郡的範圍內。

現今文山包種茶的產區,幾乎是台灣歷史最早茶業發展的區域,茶葉貿易在清領末期已經成為北台灣主要的經濟來源,日治時期也抓著這個小金雞持續發展台灣茶。大台北的茶業發展,基本上要回溯到清朝才更能理解其緣由。

清領時期,北部的行政區劃分與日治時期有所不同,根據1870年編修的淡水廳誌所紀錄:「淡水廳之石碇與拳山二堡之民以植茶為業」。石碇堡與拳山(文山)堡是現在的哪裡呢?石碇堡的範圍大致是新北市汐止、平溪、瑞芳與基隆市七堵、暖暖、安樂,而並非現在新北市的石碇區。而文山堡的範圍則是新北市新店、深坑、石碇、坪林、烏來與臺北市文山地區,現在的石碇區是當時文山堡內的一個庄。

「以植茶為業」說明這些區域,可能已經有專門從事茶業的農民,而不是只是將製茶做為副業。1858年,清朝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與多國簽訂「天津條約」,台灣北部的淡水港、基隆港對外通商。簽訂條約迫使台灣開港通商,特別是淡水港,可見台灣北部的貿易潛力已經被看見,不僅是丘陵的茶葉,還有樟腦。

開港通商後淡水港成為台灣茶與樟腦主要的外銷港口,北台灣的樟腦與茶葉外銷,逐漸使北台灣崛起。尤其是茶葉,1868-1894年出口值佔了,淡水港總出口值的近九成。也因為開港通商,更多茶葉貿易需求出現,越多人以茶為業在台北丘陵地種茶。北台灣茶業的蓬勃發展也要歸因於洋行,透過借貸資金讓更多人願意開墾茶園。

地利之便成就了北台灣的茶業

清領時期時茶園多分布在台北盆地南部的丘陵,可以發現這些區域正好是淡水河三個支流的流域,包括大漢溪(舊名為大嵙坎溪)、新店溪與基隆河(舊名為基隆溪)。這三條河川的上游,除了是丘陵地外,也是上游的集水區,多雨的氣候適合茶葉生長。

茶園多分布在南部很有可能與交通有關。清領末期雖然北台灣雖然逐漸發展,劉銘傳也在北台灣建設許多現代化設施,不過茶葉多種植在丘陵,公路不發達時陸運的運送成本與效率不高。在台北盆地周圍山區生產的粗製茶,都是仰賴人力從古道挑送至定點聚集,而今日留下了很多古道,與茶葉運輸最相關的是淡蘭古道南段,當時是一條商用的道路。物資集中到聚集地後,而接下來的河川就扮演重要運輸通道的角色。

當時河川沿岸會設置渡口,台灣北部的許多老街是當時集運貨物之地,大多也距離河川不遠。就台北茶葉運輸來說,在文山堡區域內的茶葉,會從淡蘭古道運送至深坑,經由「深坑」與「楓子林」的渡船口。物資乘坐著小舢板船,沿著景美溪往下游運送,經新店溪後到淡水河畔的大稻埕,再進行精緻加工到裝箱出口。大漢溪與三峽溪匯留之處,也曾經有這種的據點,那就是清代的三角湧,正好現在新北市的三峽,同樣為也是清代茶葉聚集地,海山堡的茶葉運送至此地,再以舢舨船將之運至大稻埕。

絕佳的茶葉產地,再加上天時與人和,以茶業翻轉了北台灣的角色。

資料來源: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 (2020). [online]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Available at: 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 [Accessed Date]

為什麼是文山「包種茶」?

引領台灣茶外銷的烏龍茶

18世紀初,茶樹隨著遷台的移民從福建引進台灣,最先是北部丘陵開始植茶,範圍大致是「文山堡」與「石碇堡」,最早並非是生產包種茶而是烏龍茶。起初產茶大多為副業,產量不多基本上在台灣販賣。大約在1830年,北台灣生產的茶葉開始被運銷至廈門與福州。台灣尚未開港通商前,清政府是禁止台灣貨物直接輸往海外,因此台灣茶先被運銷至清朝茶葉外銷的重要口岸,再經由兩地進行轉口貿易。

此外,當時台灣產製的茶基本上是粗製茶,須先精緻加工篩選才能達到出口的標準,最後進行裝箱才能出口。廈門與福州的茶葉精緻工廠,正好滿足台灣茶精緻加工的需求。然而,從台灣茶運銷至福建口岸,要先被課徵入口稅,如果再加上茶葉精緻加工的成本,造成台灣茶與中國茶處於不平等的競爭狀態。

天津條約簽訂後台灣開港通商成為台灣茶的轉機。1861年英國領事曾寫道:「當時臺灣已有巨量茶運銷大陸」,可見開港通商後,雖然外國可以直接與台灣的港口進行貿易,但台灣未有精緻茶葉的工廠,所以還是先將茶葉運銷至大陸精緻,再轉出口。如果能把茶葉精緻場設在台灣,就能大幅減少轉銷的支出,也不用受到廈門與福州商人的牽制。這時不得不提到英國商人約翰.杜德(John Dodd)了,但他原先其實不是來台灣進行茶葉貿易的。

約翰.杜德就是在考察的樟樹資源時,意外發現北部丘陵非常適合種植茶樹,並認為位於台北盆地的文山堡與海山堡頗有大量生產茶葉的潛力。不久之後,他成立寶順洋行,由福建安溪購買茶苗,貸款給農民獎勵栽植,也收購農民的生產茶葉,再外銷收購的茶葉,有點像契作的味道。

雖然台灣茶葉產量逐漸提升,粗製茶從台灣運至福建口岸精緻加工的情形始終未改變,台灣茶因此無法擺脫福建商人的控制。直到1868年約翰.杜德在萬華設立茶葉精緻工廠,不用在將粗製茶運至福建精緻,節省許多成本,開始逐漸改善這個問題。

後來因為一些因素,茶葉精緻的工廠從萬華轉移到大稻埕,此處也紛紛設立多家茶葉精緻工廠,因此逐漸成為台北茶業集散的重地,然而實質掌控台茶貿易從福建商人轉為洋行。北台灣丘陵產的粗製茶,運至河岸的大稻埕經過精緻後,裝箱上船從淡水出海,台灣的烏龍茶就航向世界。

烏龍茶的崛起,造就北台灣的繁榮。沒有昔日的大稻埕,哪有今日的一零一。

烏龍茶打響了台灣茶的名氣,為何現在北台灣卻是包種茶比較有名?

北台灣最早運銷至福建口岸,甚至是將台灣茶推向世界的是烏龍茶,而現在大台北地區最主要產的卻是包種茶。台北生產的茶類是如何從烏龍茶轉為包種茶的呢?首先必須要了解兩種茶類的差異。

以台灣茶葉外銷的記錄來看,最早台灣烏龍茶的外銷紀錄在1865年,但包種茶到了1881年才有零星的出口,台灣包種茶製作技術也發展比較晚。廣義來說烏龍茶是部分發酵茶的統稱,包種茶也是其中之一的茶類,事實上包種茶的製造工序也是由烏龍茶演變過來的。

以早期的分類, 烏龍茶與包種茶的差異,主要是茶葉發酵的程度。烏龍茶發酵程度較高的,大概是跟東方美人茶相似,茶葉外觀帶有紅黃白三色,包種茶的發酵程度比較輕,茶葉外觀應該呈深墨綠色,甚至葉緣帶有稍微褐色的程度。烏龍茶發酵程度較高滋味香醇,帶果熟果香。包種茶則特別注重香氣,主要是清雅的花香調,優異的包種茶沖泡時產生的撲鼻香氣,甚至更勝高山茶。

為什麼會開始製造包種茶?台灣之烏龍茶經過幾年的外銷,已逐漸在國外的市場獲得聲譽,甚至超過福建至的烏龍茶。不過好景不常,1873年台灣烏龍茶外銷不振,有些洋行甚至停止購買,北台灣產的烏龍茶滯銷在台灣。

為了解決此慘況,有商人將這些烏龍茶運至福建沿岸加以薰花製成「包種茶」,不過此說法可能有些問題,烏龍茶是發酵程度高的茶類,使烏龍茶的茶色與茶香調性皆與包種茶有些差異,雖然說熏花的確可以增加茶葉的花香,但本質上熏花加工無法改變茶葉的發酵程度。所以把此說法當作是從烏龍茶過渡到包種茶的一個過程即可。

台灣包種茶的發展,實際上應該從改變烏龍茶傳統製程說起,因為新的製茶工藝可以不需藉由薰花,就能使茶葉達到高香的程度。這要歸功於清朝時從福建安溪來的王水錦、魏靜時二人,在台北大加蚋堡南港大坑莊地方(日治時期七星郡),從事茶業與製作研究。王水錦先生傳統武夷茶製法加以改良,成茶特色為茶湯略紅、滋味甘甜具有濃烈的香氣,此製法普遍流傳於文山郡,所以被稱之為「文山式製造法」,此種製法的發酵度與原本的烏龍茶的發酵度較相近。魏靜時先生則是嘗試降低茶葉的發酵度,輕發酵的製程反而凸顯出茶葉清幽的花香,成茶湯色為密綠色、滋味較淡雅,此種製法又稱為「南港式製造法」。

包種茶製作方法逐漸發展成熟後,越來越多茶農將烏龍茶改做包種茶,包種茶的外銷量也在日治時代超越烏龍茶,1920年以後包種茶每年出口開始超過烏龍茶,甚至還持續成長。有幾個重要的原因造成此局面。 台灣烏龍茶最主要的外銷市場是美國,1930年左右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期間,美國失業率大增,許多人連工作都沒有,因此沒有多餘的錢來買茶葉,導致烏龍茶的需求下滑,導致台灣的烏龍茶外銷急遽萎縮。然而,以南洋為主要外銷市場的包種茶反而沒有受到太大的波擊,烏龍茶外銷不佳的因素,很多茶農也開始轉作包種茶,漸漸的烏龍茶產量因此逐漸減少。包種茶變成了烏龍茶的後起之秀

background, black coffee, breakfast

影響茶葉咖啡因含量的原因?哪種茶咖啡因比較少?

常有人說喝紅茶晚上比較不會睡不著,因為咖啡因比較少真的是這樣嗎?一般人的直覺可能覺得紅茶的喝起來對沒那麼刺激,感覺比起喝烏龍茶、包種茶來的順口,就認為紅茶的咖啡因含量比較少,在晚上飲用比較不會影響睡眠。這或許只是心理作用罷了,其實可能不是這樣子,哪些因素會影響茶葉的原因呢?

茶的發音可以了解茶葉世界貿易的歷史?

我們熟知茶英文念作[TEA],而常見的日本抹茶英文則是[MATCHA],同樣是茶為什麼發音不大相同呢?你是否有感覺CHA顯然是從中文茶字的發音而來?如果再給你看一些不同語言的例子,荷蘭文[THEE]、德文[TEE]、波斯語 [CHAI],茶在不同國家似乎分成兩種發音,要明白這個問題可以從茶葉在世界傳播的路線帶你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