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 茶

【茶尋台灣】日月老茶廠-南投紅茶發展重要的歷史建物

南投縣是台灣茶葉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多的地區,特別能展現台灣茶多元的樣貌,魚池鄉特別能展現今日台灣紅茶的地方。魚池鄉發展紅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引進阿薩姆茶種種植,並在日月潭附近進行育種與製茶試驗。在日治時期的台灣紅茶外銷,多還是從台北至新竹與苗栗一帶的茶廠生產,到了二戰後國民政府紅茶外銷的鼎盛時期,中部產區的紅茶產量也持續攀升,魚池鄉當然也成為產製紅茶的主力地區,而我們今天所介紹的日月老茶廠就是在該時代下的產物。

日月老茶廠的招牌-英文名字SUN MOON LAKE ANTIQUE ASSAM TEA FRAM

日月老茶廠的外部場區介紹

日月老茶廠距離日月潭風景區不遠,是南投魚池鄉茶文化重要歷史建物之一,日月老茶廠目前還保留原建築結構,但有稍微整修部分的內部空間,轉型為具茶葉生產、販售、飲食、活動等複合功能的場址。日月老茶廠設立於1959年(民國48年),建廠後專注於紅茶的製造,在茶廠的二樓仍保留4座大型紅茶萎凋槽,但拆除了傳統的紅茶萎凋架,萎凋空間利用特殊的窗戶環境自然通氣,另外利用萎凋槽通氣強制對流方式,促進紅茶萎凋速度;茶廠的一樓仍保留數台老舊的傑克遜式茶葉揉捻機、解塊機、篩分機、甲種乾燥機、以及紅茶發酵室與茶葉精製室。日月茶廠內部的製茶機具現在仍持續有在運作中,如果有幸在製作紅茶的季節參觀茶廠,或許能一覽整個紅茶製造的流程。

日月老茶廠是臺灣農林公司魚池茶場製茶工廠
製茶工廠於民國48年落成
門牌

進入日月老茶廠的道路兩側有種植一些茶樹,除了小葉種的茶樹,還有日月潭地區大量種植的台茶18號紅玉。以日月老茶廠周圍的茶園面積來說不足供應大量茶菁原料,在日月老茶廠附近應該還有其他農林公司的茶園供應製作紅茶的原料。日月老茶廠建築的牆壁上有藤蔓植物-爬牆虎,攀附在米白色的牆上,有綠葉又有些轉為紅黃色非,配上藍色的窗櫺又更詩情畫意,感覺不像是個製茶工廠。

台茶18號生長勢比較接近喬木的型態
This image has an empty alt attribute; its file name is -1-1024x576.jpg
台茶18號紅玉的新芽
茶廠一樓的窗戶與排風扇
茶廠二樓萎凋室可旋轉90度的特殊窗櫺
日月老茶廠的正門
由正門望向外面
茶廠的農工日誌,包含茶葉與咖啡的農作

日月老茶廠內的場區

現在參觀老茶廠除了古樸絕美的環境外,我們也可以從茶廠的區域配置,一覽紅茶製造的過程,尤其日月老茶廠還有持續進行紅茶的製造,更能感受到這個茶廠的活力。首先依據紅茶的製程,一開始需從茶廠外將採收的茶菁運進廠內,接著進行長時間的萎凋,萎凋至一定程度後再進行揉捻,揉捻的過程中還需將緊節的茶球解塊,揉捻至一定程度後接著就會開始進行發酵,待發酵完成即可進行烘乾,再進行茶葉的撿梗與精製。而茶廠內的動線也依據紅茶的製程安排,一開始大量的茶菁會利用輸送帶將至運送到茶廠二樓進行萎凋。

輸送帶直接將茶菁運送到二樓
茶廠二樓的萎凋空間,將茶菁攤平治萎凋槽上方。
萎凋槽後方的通氣設備,以風扇強制通氣加快茶葉水分散失。
早期的大量茶菁萎凋時,會將木頭層架掛上檜木的柱子上,增加茶廠萎凋的量。
茶廠二樓萎凋空間為增加空氣流通,窗戶是可以旋轉90度的設計。
往窗外望去,窗框配上爬牆虎的葉片很唯美。

萎凋結束後會將茶葉送茶廠二樓送往一樓進行揉捻,為了避免搬運大量茶菁,萎凋空間的地板有開設方型的輸送口,可以將茶菁直接從輸送口投入下方的茶葉揉捻機中,即可快速進行茶葉的揉捻。

【茶尋台灣】日月老茶廠-南投紅茶發展重要的歷史建物 閱讀全文 »

茶葉的碳足跡?當你泡一杯茶有哪些碳排量

泡一杯茶的背後有哪些碳足跡?

你可能會想茶葉就是一個農產品,大概不會有什麼碳排量,不外乎是製茶加工過程的機具排放,或是燒開水泡茶時燃燒瓦斯所產生的些許碳排放嗎?然而,茶葉的碳足跡比你想像中的還複雜。

台茶18號從茶菁,到泡出一杯紅玉紅茶產生了多少碳排放呢?

關於茶葉的碳足跡,必須要理解『產品碳足跡生命週期』的概念。首先,雖然是「碳」足跡,但其實不僅有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還包括各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不同溫室氣體有不一樣的全球暖化潛勢(GWP, Global-warming potential),可以理解成相比二氧化碳造成溫室效應的能力,例如甲烷(CH4)的GWP值約28,排放1公斤的甲烷,大約等同28公斤二氧化碳(CO2)造成的溫室效應,也可以說排放1公斤的甲烷,等於28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CO2e, 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 CO2e),最後將所有溫室氣體的影響程度以二氧化碳當量(CO2e)表示。

另外,需了解產品「生命週期」的概念,首先要先判定這個週期是該從哪些階段需要計算,在這些階段中需要計算哪些相關的排放量,也包含有哪些排放可以排除。在台灣的茶葉商品碳足跡生命週期,是包含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也就是從茶樹種植到茶葉廢棄物處理的過程。為什麼一開始是搖籃?可以想成是剛出生的嬰兒會躺在搖籃中睡覺,就商品而言是生產所需的原料,製茶的原料很單純是從茶樹上收成的茶菁,茶樹最初可能是一顆種子或扦插苗,還需要包括一些茶園管理的肥料與資材的排放量;墳墓可想而知是產品的終點,人死後躺的是棺材,然後被埋入墳墓中,產品最終也會產生廢棄物,茶葉商品除了包裝茶料,泡完茶產生的葉底在廢棄物處理過程也會產生碳排放,茶葉產品廢棄處理即是終點。

搖籃到墳墓(Cradle-to-Grave):茶苗生長,到茶葉廢棄物處理。

搖籃:指的是原料的起點,為什麼用搖籃?就像是剛出生的嬰兒會躺在搖籃中睡覺。
生產產品需要原料,製茶的原料很單純是從茶樹上收成的茶菁,茶菁從茶園獲得。而茶樹最初可能是一顆種子或扦插苗。

墳墓:指的是產品的終點,與搖籃相比?人死後躺的是棺材,然後被埋入墳墓中。
泡完茶產生的葉底,將茶葉處理掉的過程也可能產生碳排放,當茶葉產品廢棄到最終消失即是終點。

搖籃到墳墓的產品碳足跡生命週期是最完整的,搖籃只是個起點,在後續的過程還會有很多溫室氣體的排放活動,例如,茶苗整長後還需要各種的茶園管理,期間使用的農業機具的燃燒,施用肥料的氧化亞氮(N2O)排放,或到製茶階段製茶廠中設備的電力、滾筒式炒菁機的瓦斯使用。另外,還延伸到將茶葉商品的包裝與運送,到消費者以沖泡熱水沖泡茶葉,最終廢棄處理葉底才是完整的生命週期。總而言之,從種植茶樹開始,到廢棄處理茶底的相關碳排放,都算是在茶葉產品的碳足跡生命週期之中,但是有些事項其實是可以排除的。

搖籃到大門(Cradle-to-Gate):茶苗生長到茶園採收茶菁,或茶苗生長到製茶廠茶葉商品的產出。

大門:指的是排放量的截斷點,大門可以想像成家門,嬰兒長大變成成年人,就是從原料變成了一個產品,而離家的那刻就是截斷點。

就茶產業來說搖籃到大門可能是茶園,也可能是製茶廠。如果是契作的茶園,茶菁是個商品,所以說搖籃到大門,就是種植茶苗到茶園收穫茶菁這個過程(的排放量);如果是兼具茶園種植與製茶的茶農,那搖籃到大門,就是從種植茶苗,到製茶過程,甚至還包含自行包裝成茶葉產品。

大門到大門(Gate-to-Gate)

可以理解成一個獨立的製茶廠內發生的過程,從將原料送進製茶廠大門,到做成產品載離製茶廠大門。製茶廠從契作的茶農買進茶菁(原料),經過製茶的操作後生產出成品或半成品(商品),成品會在製茶廠內包裝,半成品如粗製茶,還需要將粗製茶送到別的地方進行挑梗或色選機進行精緻。

台灣的茶葉碳足跡區分為哪些階段呢?

台灣的茶葉產品碳足跡包含從搖籃到墳墓的各項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到底如何界定哪些過程或階段需要計算排放量呢?必須要參考環境部公布的碳足跡產品類別標準(Carbon Footprint of Product-Product Category Rules, CFP-PCR),此份文件將相似產品類別建立一個參考標準,內容會界定產生碳排放的階段,以及相關的假設,本文以環境部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CFP-PCR)-茶(tea) 第4.0版作為說明(圖2)。(註:另有環境部較新版之咖啡豆與茶葉 (Coffee Beans and Tea)第1.0版也可以參考,不過參雜咖啡豆的碳足跡較不易理解。)

產品類別標準將茶葉產品之生命週期範圍分為五個階段:

一、原料取得:包含茶園生產茶菁過程中使用的肥料、農藥、耗材、包裝材料的碳排放、農業機具使用的能資源產生的碳排放、將茶菁從茶園運到茶廠過程中的運輸排放,此階段也包括廢棄處理的排放。

二、製造:首先是茶葉的粗製,產品類別規則稱為「一次加工」,以部分發酵茶來說,包含茶葉萎凋、炒菁、揉捻、烘乾,需計算碳排量不外乎是茶廠的用電碳排量、以及炒菁機、甲種乾燥機與乙種乾燥機燃燒液化石油的碳排量;然後,進入茶葉精製階段,產品類別規則稱為「二次加工」,包含揀梗、裁切、選別、焙火、拼配;再來,進行茶葉的「包裝」,這部分包括真空機用電。整體來說,製造階段的碳排放,主要是廠內機運具使用能資源(燃料與電力)的排放量,另外還有一些廢棄物的運輸與處理過程的碳排放。

三、配送銷售:將茶葉商品運輸到銷售據點,運輸車輛的排放量,中間可能有好幾個倉儲,這些都需要界定。至於銷售到消費者手上是否也需要計算呢?由於消費者分布在台灣各地,實際上很難準確計算,所以通常僅計算到從茶廠到主要銷售點的運輸排放。此外需考量有關運輸距離、運輸方式、裝載率及載重噸公里、 平均耗油量/油價(費)等方式來訂定運輸情境,再進行計算。

四、使用:此份茶葉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以情境假設的方式來預估消費者使用茶葉的碳排量。情境假設每3g茶葉需以150ml熱水沖泡為比例,計算以電力或液化石油氣、天然氣方式將常溫水加熱到沸騰需要的能量。因為也難估計消費者如何飲用,有可能是冷泡,有可能茶水比不同,所以只好制定統一的標準供茶葉商品計算茶葉使用階段的碳排量。

五、廢棄處理:也是採情境假設的方式,以台灣公佈一般常見垃圾處理的方式1.焚化 2.廚餘回收 之比率計算,泡完茶後廢棄物處理的碳排量。

茶產品生命週期的各階段(碳足跡產品類別規則(CFP-PCR) -茶(tea)第4.0版)

不過在定義產品碳足跡生命週期的方式也有許多差異,中國大陸的研究也同樣把茶葉碳足跡分成五個階段,但在用詞與階段的區分上有些差異(圖3)。此篇研究各階段包含1.種植(Cultivation) 2.製造(Processing) 3. 包裝與配送(Packaging & Transport) 4. 使用(Consumption) 5. 廢棄處理(Disposal)。

from:He et.al (2022)

此案例的製造階段僅包含茶葉的粗製與精製並不含包裝,而是將包裝與配送歸類在同個階段,可能是因為當地的茶產業鏈大多會將粗製茶賣出,再進行統一的包裝,而台灣的產品類別規則將包裝涵蓋在製造階段。雖然包裝的活動在整體茶葉碳足跡比例非常小,但由於計算在不同階段,還是會有些許的差異。

整體來說,茶葉碳足跡的計算看似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在茶園管理、製茶,甚至是運輸方面都有相當的數據基礎,才能計算出完整茶葉生命週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再統一轉換成二氧化碳當量來表示碳足跡。計算完茶葉的碳足跡後,通常會想取得環境部核發的碳足跡標籤。為此,首先需要取得碳足跡的查證,申請者需要依循上述碳足跡產品類別標準與ISO 14067:2018標準,撰寫一份關於碳足跡盤查的報告,也就是必須呈現有關情境假設、排放活動行為與計算碳足跡的所有資訊,包含電力、液化石油氣、包材、肥料等相關的排碳量,以及配送銷售、使用階段、廢棄物處理階段的情境假設之排放量,最終算出每單位產品的排碳量。經由第三方驗證機構進行數據查證並核發查證聲明書後,即可向環境部申請茶葉產品的碳足跡標籤。


其他關於茶葉碳足跡的問題?

Q茶葉商品哪個階段的碳足跡比例比較高?

不同國家的茶園管理、製造方式、使用與廢棄情境假設、燃料與電力的碳足跡係數,以及不同茶葉種類(如紅茶、綠茶、部分發酵茶)在製造階段都有較大的差異。因此,碳足跡比例較高的階段可能因地區和茶葉種類而異。

Q飲茶方式也會造成碳足跡的不同?

飲茶方式確實會影響碳足跡,大多數研究假設消費者使用沸騰的熱水沖泡茶葉,但如果以冷泡的方式碳足跡就會有所不同。西方研究顯示,加入牛奶的紅茶碳足跡較高,而在台灣,手搖飲料加入各種配料,若要計算也就會更為複雜。

Q茶園難道不行吸收一些二氧化碳嗎?

茶園是可以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中國大陸的綠茶研究就包含了茶園的碳匯量計算,這可以減少整體的碳排量,從而降低單位產品的碳足跡,但實際上如何計算出茶園的碳匯量需要更嚴謹的方法學。

Q碳足跡標籤有利於茶葉產品加值嗎?

碳足跡標籤對茶葉產品加值的影響並不簡單,不同的茶園經營與茶廠模式,以及計算碳足跡時排除的項目,都可能導致最終茶葉碳足跡的差異。例如,高山茶的碳足跡可能較高,主要是因為物資運輸距離長,運輸階段的排放量大。然而,因為各業者計算上的差異,所以僅憑碳足跡的高低來判斷茶葉產品的優劣並不適當。必須注意的是,茶葉碳足跡需要經過第三方驗證機構的查證,才能申請環境部的碳足跡標籤,這對於業者來說是不小的成本。

歡迎聯繫茶三元討論

茶葉的碳足跡?當你泡一杯茶有哪些碳排量 閱讀全文 »

三井合名會社與日治中期後的製茶工場

清領時期臺灣開港通商後,烏龍茶產業在臺北開始崛起,福爾摩沙烏龍(Formosa oolong)創造茶葉外銷的奇蹟,帶動北臺灣的政治與經濟轉型。當然,臺灣北部的茶產業的榮景也延續到了日治時期,時至今日還能看到日治時期所建立的老茶廠,最著名的不外乎是由農林公司經營的大溪老茶廠,其前身是角板山工場(圖1),而如果回溯過往這個老茶場的歷史,必定要提及三井合名會社,也同時一覽當時三井合名會社在日治時期的製茶工場。

圖1. 1926年設立的大溪郡角板山工場,現為大溪老茶廠,位於今日桃園三民。當時工場面積1700坪,茶園面積約500公頃,紅茶年產量60萬磅。

甲午戰爭臺灣割日後,於烏龍茶外銷主要掌控在英美的洋行手上,所以日本政府大力扶植日本商社與洋行競爭茶葉出口,在官方有計畫的支持下,臺灣茶葉貿易的株式會社出現,最大的兩大商社是「三井」(Mitsui & Co., LTD)與「野澤組」(Nosawa & Co.),尤其以三井外銷量最大,其也在北臺灣發展大型製茶工場,這也就是本文章討論的三井合名會社。

圖2. 三井在雜誌上的福爾摩沙茶廣告
圖3. 三井在美國的廣告

日本政府接手臺灣時,日商的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在1896年於大稻埕港邊街設立臺北支店,專門經營茶葉、樟腦、稻米、砂糖等物產的出口。1909年三井家族成立「三井合名會社」,並在臺北設立總部「臺灣出張所」,其在日治時期除開發臺灣林業資源,也進行大規模茶葉生產與貿易。1908年三井合名會社首先在海山郡設立海山茶場,一開始以生產烏龍茶、包種茶為主,後來又建立8座大型製茶工場,其中7座屬於新式機械製茶工場,1座為傳統式的製茶工場。

1920年代三井合名會社陸續建立其他製茶工場,由於烏龍茶外銷衰退,臺灣茶的出口逐漸轉為生產包種茶與紅茶外銷。新式機械製茶工場更有利於紅茶的製造,包括萎凋室、機械是揉捻機、甚至還有乾燥機。三井合名會社建造的第二座茶場是大豹工場,面積將近2000坪,茶園面積約600公頃,紅茶年產量65萬磅,為當時東亞最大型的新式製茶工廠。(圖4)

1923年於臺北州文山郡石碇庄設立乾溝工廠,屬於傳統的舊式製茶工場,採用手動機械製造,因此單日製茶產量少,紅茶年產量最少僅10萬磅(工場面積210坪,茶園面積約100公頃)。同年接受臺灣拓殖製茶株式會社委託管理位於新竹州的苗栗郡三叉工場(圖5)與大溪郡銅鑼圈工場。隔年,1924年設立的臺北州海山郡大寮工場(圖6),為大豹工場的分場。1926年,往南在新竹州大溪郡建立角板山工場(圖1),也是大溪老茶廠的前身。在臺北州與新竹州地區的大豹工場、大寮工場與角板山工場是當時產量前三大的新式製茶工場。後來,1928年在臺北州文山郡設立磺窟工場(圖7)

圖4. 大豹位於大漢溪支流三峽溪中上游地帶,即現今新北市三峽南部大板根附近,古地名為插角。1900年左右日本人進入開發山林資源,而後日本總督府進行「理蕃政策」,在經過與泰雅族一系列的激烈交戰後佔領大豹社,隨後三井合名會社進入此地區開發茶園。
圖5. 三叉工場面積900坪,茶園面積約360公頃,紅茶年產量35萬磅。
圖6. 大寮工場面積800坪,茶園面積約200公頃,紅茶年產量25萬磅。
圖7. 磺窟工場面積700坪,茶園面積約300公頃,紅茶年產量30萬磅,位於今日新店區一帶。
圖7. 龜山工場面積450坪,茶園面積約200公頃,紅茶年產量25萬磅,位於今日新北市新店區龜山里。

由以上大型製茶工場的老照片,再加上茶場周圍遍佈的數百公頃茶園,就可以想像三井合名會社當時在臺灣紅茶的生產規模。三井合名會社建立的 8 座茶場工場與茶園,可以說是日治時期三井成功外銷臺灣紅茶的基礎,日後發展出與立頓紅茶「Lipton」競爭的日東紅茶「Nittoh 」,想要藉此攻入國際的紅茶市場,臺灣的紅茶在日本政府大力扶持與國際行銷之下,在世界紅茶的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也曾有一段風光的歲月。

二戰後 1945 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大量開始接收日本在臺產業,數個日本株式會社合併成立「臺灣省茶業公司」,隨後改隸屬於「臺灣農林股份有限公司」之下的茶業分公司,三井合名會社管轄的這些製茶工場與茶葉貿易的事業單位,也就一併撥交給農林公司管理。在二戰期間雖然台灣茶外銷大減,但戰後紅茶外銷量又持續增長,甚至超越日治時期的外銷量,除了農林公司的製茶單位之外,也有其他民營茶葉工廠的努力,那又是另一段臺灣茶業發展的故事了。

參考資料
1. 臺灣銀行。”臺灣之茶”。1949。
2. 三井の茶業。(製茶工場圖片來源,作者翻攝重置)
3.Ukers, William H., All About Tea. (New York: The Tea and Coffee Trade Journal Co.,1935), vol.1
4.The Tea & Coffee Trade Journal (三井廣告圖片)

三井合名會社與日治中期後的製茶工場 閱讀全文 »

30秒冷泡茶的秘密?如何低溫快速萃取茶湯!

冷泡茶通常會喝來比較甘甜、清爽,不過製作冷泡茶的時間大概要將茶葉原葉浸泡在水中,並靜置在冰箱6至8小時才能夠享用。如果是在炎炎夏日,用熱水泡茶在加冰塊降溫簡直多此一舉,你怎麼能忍受那幾個小時等待冰箱中的冷泡茶,一定想即刻想飲用沁涼消暑的茶飲?關於低溫萃取茶湯的方法非常簡單,只有有一些器具在家裡即可自己試試看。

30秒冷泡茶的秘密?如何低溫快速萃取茶湯! 閱讀全文 »

梅山可能是台灣南部最早具規模的茶產區?

有人說台灣南部最早種茶的地區是滿州鄉,也就是現在港口茶的產區,不過一直以來港口茶的產量並沒有很多,在清領末期北台灣烏龍茶賺取大量外匯後,也有人想到南部嘗試種茶,不過最終因為品質不佳,沒有在南部大量開墾種茶,絕大部分的茶區都分佈在今日台中以北的地區,南部雖有零星種植卻無法形成具規模的茶產區。

1895年台灣割日,福爾摩沙烏龍茶正處於的巔峰年代,從日本總督府的1899年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台灣茶區的分佈絕大部分都在臺北、宜蘭與桃園,也有擴張到較為南方的新竹與苗栗地區。

可以觀察到日治初期中部與南部的行政區臺中縣與臺南縣,也出現面積較小的茶圃,可以注意紅字的沙連堡、沙連下堡,大約是今日南投日月潭地區,而更南邊的台南縣有一個叫「打猫東頂堡」的地區也有少量的產茶,這裡是哪裡呢?

大約是今日嘉義縣古坑鄉、梅山鄉、大林鎮境內:

後來打猫東頂堡的確在日治中期發展成為一個南部小規模的產區,在1935年出版的ALL ABOUT TEA書籍的地圖中,顯示「水沙連」與「打猫東頂堡」分別是中部與南部的茶區。雖然滿洲的植茶歷史早於梅山地區,但南部真正形成茶葉生產規模的應該是梅山茶區。

紅圈處為今日嘉義縣古坑、梅山、大林地區;紅圈的西北方為南投縣日月潭茶區。陰影處為茶區,大多集中在臺北、桃園、新竹;中央黑點處為山脈名稱
All About Tea, Volume 1
by Ukers, William H. (William Harrison) 1935

梅山可能是台灣南部最早具規模的茶產區? 閱讀全文 »

茶葉萎凋有何意義?

「萎凋」,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文謅謅的陌生名詞,而茶葉萎凋在製茶師傅的口中稱為「走水」,想必是與茶葉的水分有關係,如果把兩個詞彙一同聯想,就很好理解茶葉在這時發生了什麼事。簡單來說,當採摘下的茶葉,組織內的水分逐漸散失後,會有種枯萎凋零的狀態,就好像植物太久沒有澆水,枝葉下垂無精打采的樣子。那為什麼茶葉生產加工時,需要讓茶葉萎凋呢?

茶葉萎凋有何意義? 閱讀全文 »

臺灣烏龍茶的歷史

台灣現在能在世界的烏龍茶領域掌握話語權,是經過歷史慢慢地奠基而成,雖然現今社會常說的「烏龍茶」,在認知上與清領時期帶領台灣茶在世界上展露頭角的「烏龍茶」已經有些差異,不過跟隨著烏龍茶在台灣演變的軌跡,還是能了解台灣茶業隨著時代的變化。

臺灣烏龍茶的歷史 閱讀全文 »

烏龍茶是什麼?

要了解烏龍茶可以從好幾個面向討論,從茶類廣義到狹義的定義,從茶樹的品種,從茶葉的商品名等。其實這些議題都有密切的關係,也似乎都糾纏在一起。什麼是烏龍茶?在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年代,不同人的定義中都不盡相同。如果不求精通,只求略懂,大概可以從三個重點了解烏龍茶。

烏龍茶是什麼? 閱讀全文 »

什麼是包種茶?

包種茶是什麼茶類?

常有人把包種茶認為是綠茶,但其實包種茶是部分發酵茶類,算是廣義的烏龍茶。包種茶是從烏龍茶製法演變而來的茶類,包種茶是部分發酵茶中,發酵程度較低的茶類,茶湯的滋味與茶體,喝起來確實較接近不發酵的綠茶。不過,包種茶的特色是沖泡過後濃厚且高雅的香氣,大多是花香調與甜香調氣味,而綠茶大多不著重香氣而是滋味。喝茶時或許不好從茶湯滋味分辨綠茶與包種茶,但從香氣來說,包種茶絕對是出類拔萃的。

什麼是包種茶? 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