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春生對臺灣茶業的評論

李春生和約翰杜德算是合作建立清領末期北台灣產業鍊的重要人物。李春生在1865年來到台灣,在幾年之後對台灣茶產業鍊早就非常熟悉了,因此他發表對台灣茶葉的評論十分有參考價值,以下有三篇李春生在1875年在中外新報發表的其中三篇文章提及台灣茶葉的狀況,也提出一些想法。

臺事其六, 中外新報, 乙亥正月十三日 1875

……淡水一埠,目下產茶,歲可烏龍十數萬箱。栽種者接踵而起,久後可期百萬計之。其茶葉嫩鮮,氣味清香,洵為天下無匹。中外商人慕名趨探者,幾於絡釋載道。果爾加以精工巧製紅茶,并售英、美,則閩省茶利,深恐為其所奪。……

淡水產的烏龍茶,茶葉嫩鮮,氣味清香,確實是為天下無匹。在大約1870年以後就有許多的洋行與華商前來台進行茶葉貿易。這裡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能將這些原本做烏龍茶的茶葉做成紅茶,並且銷售到英、美則閩省的茶的紅茶市場會被台灣茶所奪取。李春生對世界茶業的觀察還是非常敏銳,一直以來紅茶在世界上的需求量都是最大的,烏龍茶就相對就小很多,因此不外乎有這種想像。台灣茶歷史真正開始有計畫性的產製紅茶,甲午戰爭1895年以後日治時期才開始試驗紅茶的製作,李春生早在二十年前就提出這個大膽的想法。

……矧而此地貴於茶, 宜於絲,萬一寛得五金之,其利豈淺鮮哉?果爾港道崎嶇,風浪險阻,無難臨時築鉄路,造輪車,轉運以達山前。其謂數月夫,可冀蕩平全島,不過握管遺機,以誌其易,豈鷺江氏所見,謬無可取哉?……

臺事其七, 中外新報, 乙亥三月二十六日 1875

觀臺北茶事崛興,竊信地靈人傑為言之不謬也。蓋淡自產茶於茲。 已歷十載。考其出產之始,粗細袛僅數百十擔,當日土人不諳炒製之 法,始作俑之探裝者,幾一敗不旋,茶事至是幾於中廢。時適余羈旅北路,物色斯地堪佳茗,乃苦心勤合村人,巧製雀舌、龍牙等項復以善價爲沽。利之所在,争奇巧者,踴躍栽植炒製,日盛月新。核計今春茶件已有十五萬箱之多,有心人早度來歲可有二十萬之有奇, 不久當有透洋茶舟到此探運。 眼前淡水土產,算來惟茶一宗,堪為首屈一指。且年勝月昌,尤在試製紅綠等類;果能見效,即深恐閩省茶利,將為淡水所奪。所可侍者,茶葉嫩鮮,水色濃厚,氣味清香,洵為天下無匹。中西商買, 趨淡探裝者,絡繹載道,可謂知子都之姣者也。省、廈兩口之烏龍, 為淡業衝戕害,幾乎一蹶塗地。廈門茶戶,畢竟大失所望。

淡水即事, 中外新報, 乙亥十一月二十六日 1875

這段文字提到剛開始的烏龍茶出口僅數百十擔,原因是不熟悉烏龍茶的製茶方式,技術還沒到位。在發表此篇文章的當年台灣茶業還處於成長階段,閩省與廈門的烏龍,已經被淡水的茶葉衝擊,甚至幾乎「一蹶塗地」。這段文字也提到發展紅茶、綠茶類的想法,如果有效果,則會與閩省的茶葉競爭,淡水的茶葉甚至能夠略勝一籌,而為什麼後來的二十幾年沒有紅茶在台灣出口呢?大概是製茶技術的關係與世界茶業產地的發展有關,像是日本人也是花不少時間在台灣試驗紅茶,才將台灣紅茶努力地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