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前茶葉幾乎是中國所壟斷,不過還有一些國家有生產茶葉,像是日本,但是就茶葉的出口量與中國茶相比,其實不足掛齒。然而,在19世紀中葉開始世界的茶葉貿易,產生很大本質上的改變,中國茶突然出現了競爭對手,第一是日本生產的綠茶、第二是英國在錫蘭與印度生產的紅茶,還有荷蘭在印尼生產的紅茶,而當時的台灣,也其實也在跟烏龍茶的原產區福建,爭奪烏龍茶的外銷分額。
1840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五口通商,基本上是終止了約莫兩百年的海禁政策,國際貿易的枷鎖被外國強行敲開後,清朝對外的貿易額隨之大幅提升,當然,中國茶葉外銷也隨著顯著成長,為了更容易掌握茶葉的貿易過程,洋行也投注資金在茶葉的生產與運輸之中。在中國被迫五口通商的幾年後,1853年美國人駛著艦隊進入神戶港,逼迫日本人開港通商,歷史上稱為「黑船事件」,同樣的在與西方貿易增加後,日本茶葉的外銷也是大幅的成長,而主要的貿易對象就是美國,儘管在一開始美國主要也是進口中國茶,後來美國進口日本茶的比率持續上升,影響中國綠茶在美國的銷售。
大英帝國從18世紀就是世界的茶葉需求大國,鴉片戰爭開港通商,可以說是英國為了取得更便宜的茶葉,然而一直被進口中國茶葉導致的貿易差而並不是他們樂見的,因此有計畫地想在殖民地種植茶葉的想法,也陸陸續續有人想要偷渡茶樹的種子種植,但都沒有大獲成功。後來有一個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被認為是茶葉大盜,將中國茶樹的品種成功引進到印度種植,此後印度開始大規模生產紅茶供應給世界。這個人是羅伯特·福鈞(Robert Fortune),盜走中國的茶葉後,英國殖民地生產的紅茶以低廉的價格與中國紅茶競爭,此消彼漲之間,是巨大的貿易額差距,茶葉貿易資金的流動在也不是流入中國,大英帝國逐漸擺脫中國茶需求造成束縛。
以數據來說,1872年,中國茶出口量佔全世界供應量的85%,自1882年以後,中國茶出口量逐漸減少,到了1896年中國茶佔全世界供應量的竟下滑到僅剩35%,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原本中國茶的地位沒落,與日本、印度與錫蘭茶的激烈競爭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台灣茶也參與在這場競賽中。1896年中國茶出口量比1871年下跌30%,但相比之下日本茶卻增加2倍、印度與錫蘭茶增加13倍,而台灣茶也增加12倍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