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福爾摩沙烏龍茶出口的兩大現代建設
一、鐵路修築(基隆到新竹)
1887年劉銘傳決定建設台灣北部的鐵路,剛開始從大稻埕到基隆先通車,後來新竹報台北的路線也開通,兩段鐵路都通過大稻埕,因為那是台灣當時最繁華的地區。淡水一直以來都是茶葉出口的港口,至少1895年之前是這樣,大部分的茶葉都是由大稻埕往下游運送,然後出口至中國沿岸的廈門與福州。鐵路建立以後,已經有一些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生產的茶葉藉由鐵路,往北運到大稻埕。
…一、鐵路修築(基隆到新竹)
1887年劉銘傳決定建設台灣北部的鐵路,剛開始從大稻埕到基隆先通車,後來新竹報台北的路線也開通,兩段鐵路都通過大稻埕,因為那是台灣當時最繁華的地區。淡水一直以來都是茶葉出口的港口,至少1895年之前是這樣,大部分的茶葉都是由大稻埕往下游運送,然後出口至中國沿岸的廈門與福州。鐵路建立以後,已經有一些桃園、新竹、苗栗地區生產的茶葉藉由鐵路,往北運到大稻埕。
…開港通商後台灣茶的出口,創造極大的貿易價值,茶葉出口的貿易額帶來了繁榮,大稻埕地區興起取代艋舺成為台北的商業重鎮。烏龍茶的外銷,甚至導致台灣南北經濟的翻轉。台北成為台灣的政治與經濟首都。烏龍茶當時為什麼能創造如此龐大的商機呢?它的風味又是如何吸引西方人呢?
…烏龍茶外銷的貿易,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搭配不同的貿易路線
1.粗製茶運到廈門福州精製後出口的時期,大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還沒開通前,剪飛船或輪船運送茶葉,經過南洋、印度洋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大西洋,航程大概是幾個月。台灣茶從淡水。
2.大稻埕設立精製場後,台灣烏龍茶大部分在台灣進行精製,從淡水港輸往中國口岸,這時轉口貿易主要為是先運至廈門,此段時期台灣烏龍茶的量逐漸超越廈門與福州的烏龍茶。歐亞國際的運輸航路有兩條,一繞過好望角的路線、二直接經過蘇伊世運河的路線。蘇伊世運河大幅減少了航行時間,因此選擇此路線的茶葉商船持續變多。
3.基隆港出口的初期。淡水港由於地形關係,河岸的水深不足,大型的商船與輪船無法停靠,所以淡水港的茶葉幾乎都仰賴小船是運送到中國的口岸,在裝載進大型的商船後出口,因此淡水出口的茶,幾乎都經由轉口。
…從香料貿易到茶葉貿易
海權時代的霸主,誰掌控了海域與貿易誰就擁有權力。西班牙與葡萄牙人侵略殖民與香料貿易,首先成為壟斷了世界兩大海權帝國,而後來荷蘭以印尼巴達維雅(今日印尼的首都雅加達)為根據地,也開始發展香料貿易,但真正讓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為海上霸權的,其實是茶葉的貿易。17世紀初,1610年荷蘭首次將東方的茶葉經由海運送到歐洲,而當時進入荷蘭東方的茶並非紅茶而是綠茶,更有趣的是可能不是中國的綠茶而是日本綠茶。
原因是中國的港口還被葡萄牙與西班牙掌控,荷蘭人首先到日本,十七世紀初荷蘭從日本進口了一些茶葉,但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最大宗的茶葉貿易國家還是中國,一直到十八世紀初,荷蘭進口的中國茶都以綠茶為主,歐洲在最一開始的飲茶也是從綠茶開始。十七世紀中國還實行鎖國政策,中國與歐洲的直接貿易來往並不是非常多,大部分運往歐洲的茶葉實際上是經過轉口貿易獲得的,主要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據點巴達維亞。不僅是東南亞之間的中國商船載著商品到巴達維亞與荷蘭人貿易,從日本和中國重要港口的商船也載滿絲綢、茶葉、瓷器等商品,再順著季風來到巴達維亞。
台灣的茶葉轉口貿易
荷蘭人原先想要到澳門、澎湖設立據點,但除了有清廷影響,澳門還有既有勢力葡萄牙,因此將台灣設立成東北亞的貿易據點,進行在東北進行區域貿易,同時也作為向南運送至巴達維亞的重點。廈門成了與荷蘭貿易重要城市,台灣在當時雖然沒有生產茶葉,但在荷蘭統治時期已經被作為東北亞轉口據點,在早期的文獻中可以發現茶葉貿易的興盛。
英國在十七世紀茶葉貿易也沒有非常穩定,剛開始取得茶葉的途徑大部分在班達與來自中國的商人交易,也從葡萄牙籍商船購買。英國國內攀升的茶葉需求,後來在廣東直接與中國進行大量的茶葉貿易,荷蘭雖然也從廣東獲得茶葉,但貿易量很快的被英國超越,後來荷蘭的茶葉貿易也因此敗給英國。
在世界茶葉貿易的歷史軸線上,有著千絲萬縷需要梳理,若是聚焦在台灣烏龍茶的時間脈絡,那就會容易許多。
大約在清領末期台灣開港通商後,是台灣茶有規模地進入世界貿易體系的時間點。台灣烏龍茶的時代,大致可以分為三的時段,第一快速興起的時期,1860-1890年代,第二貿易的巔峰時期1890-1910年代,第三貿易衰退時期1910年代以後。
…日日新報 明治39年 1906/05
烏龍茶之製造分為兩段。一在山方之農家自粗製之。一此粗製茶入諸茶商之手。然後再製之。其粗製法。各處大同小異。農家之收入茶。皆以粗製茶之良否為增減。山方農家。欲高其製茶之聲價者。故將其從來墨守之舊習。漸次改良就緒。玆將於安平鎮所調查之粗製法略記端倪。以資參閱。
…就貿易數據來看,1869年淡水茶葉出口總額首次超越樟腦,此後烏龍茶貿易還倍數增長,1869年成為台灣茶外銷的轉淚點,而這發生什麼事使得1869年成為關鍵的年份呢?
就茶樹種植而言大約從小苗成長至能採摘茶葉的程度大致需要三年以上,李春生在北台灣大力推廣茶樹種植約莫過了三四年,正好是新茶園可以收穫茶菁的時機點,茶園產量的提升供給原料製作烏龍茶,加上在幾年之間製茶技術的提升,並少量外銷到其他城市,甚至建立Formosa oolong的形象,使得在1869年烏龍茶的總額得以超越樟腦。
樟腦產業在北台灣比茶產業發展悠久,在淡水開港通商後的十年左右,竟然被茶葉的出口超過,可見茶葉產業在北台灣的驚人成長。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件,關鍵事件影響台灣茶的外銷。1869年位於埃及蘇伊士運河開通,對於世界的航運是重大的里程碑,藉由這條運河商船可以從紅海通過運河進入地中海,這條南北巷的通道讓商船不必再繞過整個非洲,直接減少商船從亞洲到歐洲數十天的航程。
這個世界新航道,改變了長達三百多年從歐洲到亞洲的路線,世界各國的運輸。就在此年,約翰度德也趁著這個時機點,利用兩艘快剪船裝載2131擔的台灣茶打著Formosa ooloong的名號,直接從淡水將之運送至美國紐約,這次事件也打響台灣烏龍茶在美國的名聲,甚至還傳至歐洲。
Formosa oolong直輸美國紐約的事件,比較像是一種行銷推廣的商業活動,事實上大部分的台灣烏龍茶還是從淡水出口至廈門,再由廈門轉口至需求的國家。
1871年Edward Greey 在美國畫報上刊登了淡水茶葉準備出口前精製的盛況,在街上可以看到眾多茶工在揀茶梗,在這兩年間Formosa oolong知名度一定在美國間廣放流傳,甚至有商人第一手的報導遠在太平洋另外一側的福爾摩沙島
李春生和約翰杜德算是合作建立清領末期北台灣產業鍊的重要人物。李春生在1865年來到台灣,在幾年之後對台灣茶產業鍊早就非常熟悉了,因此他發表對台灣茶葉的評論十分有參考價值,以下有三篇李春生在1875年在中外新報發表的其中三篇文章提及台灣茶葉的狀況,也提出一些想法。
臺事其六, 中外新報, 乙亥正月十三日 1875
……淡水一埠,目下產茶,歲可烏龍十數萬箱。栽種者接踵而起,久後可期百萬計之。其茶葉嫩鮮,氣味清香,洵為天下無匹。中外商人慕名趨探者,幾於絡釋載道。果爾加以精工巧製紅茶,并售英、美,則閩省茶利,深恐為其所奪。……
淡水產的烏龍茶,茶葉嫩鮮,氣味清香,確實是為天下無匹。在大約1870年以後就有許多的洋行與華商前來台進行茶葉貿易。這裡還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如果能將這些原本做烏龍茶的茶葉做成紅茶,並且銷售到英、美則閩省的茶的紅茶市場會被台灣茶所奪取。李春生對世界茶業的觀察還是非常敏銳,一直以來紅茶在世界上的需求量都是最大的,烏龍茶就相對就小很多,因此不外乎有這種想像。台灣茶歷史真正開始有計畫性的產製紅茶,甲午戰爭1895年以後日治時期才開始試驗紅茶的製作,李春生早在二十年前就提出這個大膽的想法。
……矧而此地貴於茶, 宜於絲,萬一寛得五金之,其利豈淺鮮哉?果爾港道崎嶇,風浪險阻,無難臨時築鉄路,造輪車,轉運以達山前。其謂數月夫,可冀蕩平全島,不過握管遺機,以誌其易,豈鷺江氏所見,謬無可取哉?……
臺事其七, 中外新報, 乙亥三月二十六日 1875
觀臺北茶事崛興,竊信地靈人傑為言之不謬也。蓋淡自產茶於茲。 已歷十載。考其出產之始,粗細袛僅數百十擔,當日土人不諳炒製之 法,始作俑之探裝者,幾一敗不旋,茶事至是幾於中廢。時適余羈旅北路,物色斯地堪佳茗,乃苦心勤合村人,巧製雀舌、龍牙等項復以善價爲沽。利之所在,争奇巧者,踴躍栽植炒製,日盛月新。核計今春茶件已有十五萬箱之多,有心人早度來歲可有二十萬之有奇, 不久當有透洋茶舟到此探運。 眼前淡水土產,算來惟茶一宗,堪為首屈一指。且年勝月昌,尤在試製紅綠等類;果能見效,即深恐閩省茶利,將為淡水所奪。所可侍者,茶葉嫩鮮,水色濃厚,氣味清香,洵為天下無匹。中西商買, 趨淡探裝者,絡繹載道,可謂知子都之姣者也。省、廈兩口之烏龍, 為淡業衝戕害,幾乎一蹶塗地。廈門茶戶,畢竟大失所望。
淡水即事, 中外新報, 乙亥十一月二十六日 1875
這段文字提到剛開始的烏龍茶出口僅數百十擔,原因是不熟悉烏龍茶的製茶方式,技術還沒到位。在發表此篇文章的當年台灣茶業還處於成長階段,閩省與廈門的烏龍,已經被淡水的茶葉衝擊,甚至幾乎「一蹶塗地」。這段文字也提到發展紅茶、綠茶類的想法,如果有效果,則會與閩省的茶葉競爭,淡水的茶葉甚至能夠略勝一籌,而為什麼後來的二十幾年沒有紅茶在台灣出口呢?大概是製茶技術的關係與世界茶業產地的發展有關,像是日本人也是花不少時間在台灣試驗紅茶,才將台灣紅茶努力地推向世界。
有幾個因素導致日治中期大約1914年以後,台灣烏龍茶外銷量下降,往後幾年甚至被被包種茶超越。大致有幾個因素。
1.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經濟的影響與船運費用減少烏龍茶銷售
2.印度與錫蘭紅茶在需求市場與台灣烏龍茶競爭
3.台灣茶外銷品質下降
也可以從一些報導中看出幾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