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茶是一門藝術,透過不同的製程讓茶葉風味轉變,但最基本的原料就是茶葉。影響茶葉味道的兩大關鍵,一個是原料、另一個是製程。從茶樹採下來的茶葉即是原料,茶樹受生長環境的影響,氣候與茶園的管理都會影響茶葉的品質,然而,最根本決定茶葉風味的關鍵,是茶葉的品種,跟每棵茶樹的基因有關是與生俱來的,概念上就像是人類,有白人、黑人、黃種人,我們能從體格、外型看得出不同人種的差異。我們也可以從茶樹的葉片、生長勢、樹體對於氣候的適應程度,還有最重要是不同品種的茶葉,做出來的茶都會帶有它的獨特香氣或口感。
極其重要但也極其耗時的工作
如何獲得為了獨特的茶葉風味?希望茶樹可以適應多變的氣候與環境?或是從茶樹上採收更多的茶葉?「育種」成為必要的工作,育種簡單來說算是一種創新,從原料的創新。雖然製茶師可以在原來的茶葉品種做變化,但若是出現了原料本質上的改變,可以製作出更特殊香味、更好的口感,甚至茶園管理和茶葉收穫有更大的幫助,對於茶農來說何樂不為?
育出茶樹的新品種提供了製茶更多的可能性,能夠創造茶葉品項更多元的特色。說到台灣茶的品種,最大的功勞應該歸功茶業改良場。茶業改良場創立於1903年,當時台灣總督府在現今桃園楊梅埔心設廠,稱為「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製茶試驗場」。日治時期台灣茶業是農業經濟的重要來源,建立製茶試驗所的目的為導入機器製茶技術,以降低茶業生產成本,並做為紅茶試驗基地。例如:1911引進台灣的望月式揉捻機,因為製造烏龍茶與包種茶品質良效果好且省時,直到現在台灣的製茶也習慣使用。
國民政府來台後,製茶試驗場的工作逐漸轉型為茶樹品種試驗、茶樹栽培試驗與製茶試驗的三大部分,重要成果包含選定與推廣血源來自福建的四大茶種「青心烏龍」、「青心大冇」、「大葉烏龍」、「硬枝紅心」。1968年製茶試驗場正式改名為「臺灣省茶業改良場」,並成立文山、魚池、台東三個分場以及位於南投鹿谷的凍頂工作站,在台灣各茶葉產區做試驗。若是對茶葉品種有一定的了解,能從茶葉品種的命名看出一些端倪,常常會看的臺農與臺茶幾號親本,兩者命名的分界點就是在製茶試驗所改名為茶業改良場,此後由茶業改良場發表的新品種都稱為臺茶。平常大家可以說出的品種名,可是茶改場的研究員付出很多心血才完成的。一個新品種背後經過長期的試驗才選出的,經過多年選拔後挑選出最適合推廣的,早期的茶葉育種至少21年才完成。
選拔!選拔!!選拔!!!
為什麼育種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呢?因為這個選拔過程很久,簡單來說就是要在基因不同的茶樹中萬中選一,尋找那個表現最突出的,並且要確保在不同環境的適應性。
茶樹是被子植物,屬異交作物,同一顆茶樹上的花授粉後結實率低,且自交產生的種子率不高。通常不同茶樹品種雜交後的種子才有機會形成種子,由於經過基因的結合,無論生長習性、產量或製茶品質都與父母本不同,雜交後產生的後代可能出現優良的特性,但還是需要大量的長期試驗來證明。由於個體間的差異,任何具有不同外觀及生長特性的茶樹,最一開始是不同種子產生的幼苗在苗圃選拔,大約95%的小茶苗會被淘汰,然後會將茶苗種到試驗地,進行單株試驗,同樣的那些生長不良的茶樹即被淘汰。此階段也會進行小量的製茶試驗,來尋找製茶結果優異或獨特的個體。
下一個階段會經由扦插繁殖,進行單行茶樹的試驗。外觀可以與現有品種區分,都可算是一個品種,但要成為一個優良品種,且可以做為一個適合經濟生產並推廣的品種,則需要經過在多個地區之試種,來調查品種對於生長環境的適應力,最後才能確認其產量與品質值得作經濟生產。
想要獲得甚麼樣的茶樹後代,要如何取得人類想要的性狀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雜交後基因的重組是上天的美意。你或許會問基因改造的技術是否是一個縮減時間的辦法?但是木本植物的生長期長,品種的性狀還是需要多年、多地區的試驗,才能確立其生長狀況、與製茶的適製性。
為了提高後代的優異性,當然最直接的方式是選擇優良的茶樹品種系作為父、母本,經過人工雜交後,再取得雜交種子播種,就能提高產生優良個體的機率,一種優生學的概念。在選拔時會設定育種目標,先進行雜交後選擇後裔,再經天然雜交後裔選拔。比如說臺茶21號(紅韻),其母本為大葉種Kyang、父本小葉種祁門。選擇大葉種的原因可能是想保有大葉種高產與濃厚滋味的性狀,而又希望茶湯富有特殊的香氣,所以才挑選祁門最為父本。
不過品種的父母本是如何決定的?哪些性狀要當成母本,那些性狀又要作為父本呢?其實在最初也不大能夠確定,通常都是以互交的方式,也就是分別將兩個或多個品種分別當做父母本,經大量後代的選拔後,萬中選一的優良植株,才會成為臺茶品系,所以並不是一開始就先決定誰是父本,誰是母本。
更進步的台灣茶
除了製茶技術的改進,從原料的創新也是一個可以著墨的點。以優生學的角度,有優良的父母本,才能創造性狀優良的後代。茶樹育種親本的多樣性也是一個重點,引進國外的品種進行雜交,必定會有更特別的後代組合出現。然而從國外引種在現在非常困難,各國都竭盡全力保護自家作物的品種權,畢竟品種的秘密一旦外傳,若是能夠掌握茶園管理技術,非常容易在國外被種植,甚至生產量超越台灣的規模,非常有可能連整個國家的品種優勢都沒了。換個角度想,尋找台灣原生的茶樹,或那些看起來不太適合的茶樹品種來進行育種,搞不好某個優異的基因藏在他身上,只是未出現伯樂來發掘罷了。
育種是必要的基礎的工作,也是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持續的選育新的品種才能確立台灣茶產業保持領先的優勢。
圖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