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的路上,晴朗的天氣感受到久違清澈的空氣,中央山脈連綿在一旁,幾乎是一步之遙。某條路上,從搖下的車窗側著頭望去,一捆捆的竹材堆了起來,旁邊有個小型的工作室,幾隻雞在竹子堆附近跑跳,不時傳出雞鳴。我看到黃師傅叼著煙,靜靜地抽著。
台南人為什麼來花蓮做竹藝?
黃豐隆大師出生於台南七股鄉,十五歲時到台南市拜師學藝,花了兩年半學了一手好竹藝。黃師傅說,通常一般人要學竹藝到「出師」的程度大約要三年四個月,他比別人都還快。我好奇,學到什麼程度能出師?他說看學到的技術是否能獨立創造新的產品,師傅看到學到一定程度就會放手了。
早期黃師傅在台南也有經營竹藝店,但是畢竟在當時手工藝興盛的年代,台南也是最競爭的區域,不過他還是靠著他的技藝撐起了家庭。後來,兒子到花蓮發展,前前後後黃師傅來了花蓮三次,發現除了生活環境單純之外,花蓮也沒有人在做竹藝,而且山上很多竹子,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因緣際會下,就決定搬到花蓮從事竹藝工作。
多變的竹藝都是從基本技術的組成
用什麼竹子,要怎麼處理?
一般來說常用的竹材有三種。孟宗竹,以前當建築材料,常用於竹建築或是用於搭建鷹架使用;麻竹,主要製作海上捕魚的器材;桂竹,則是竹藝最常使用的竹材。桂竹大約要生長3年才能收成,生長一兩年的竹子通常太嫩,韌性不足。竹子收成後不能日曬,乾掉不好做竹藝,要在還有水分的時候加工,最後需要經過瓦斯爐火烤才會從青綠色轉為淺棕色。
「竹藝哪裡最困難?」我問
「沒有困難的!」黃師傅瀟灑地笑著說。講著講著,他起身切了幾段竹子,開始示範簡單的工藝。黃師傅經驗老道,畢竟是國寶級的竹藝大師,也不須設計圖要做什麼在腦中思考一下就好。黃師傅雖然年邁視力不佳,但靠著手部的感覺,技術還是非常地嫻熟俐落。
製作竹藝作品的平面有幾種不同的方式,黃師傅示範了一種僅緊密排列的平面技術,首先要把圓柱狀的竹子剖開,之後從兩端用刀子輕輕劃開,但不能完全將纖維劈開。原本成圓柱狀的竹材,攤平後即可變成竹片,在經過結構上的固定後,即可成為一個牢固的平面。
竹藝作品上有許多橫向或是縱向的支撐,由於未使用竹子以外的材料,黃師傅示範了兩種固定的方式,第一種為在較粗大的竹材上鑿出開口適合的洞,將孔洞的邊緣修齊後將直徑較小的竹材敲入。
另外一種是利用彎曲的竹子把竹材夾入,可以創造出一個弧面,同時又有固定的作用;首先,要先開鑿出彎曲後可以夾著另一根竹子的空間,再修飾接合面。為了使竹子能夠彎曲,需要先將竹材的內壁刨削至一定的薄度,再進行火烤加熱,在高溫的情況下竹材較容易彎曲,此時將細的竹子含在彎曲的竹材內,以繩子綁定塑形。
黃師傅運用幾項簡單工具小秀身手,就可以創造出許多不同的結構,從熟捻的技術就能看出,竹藝對黃師傅來說真的沒什麼困難。
趁著他休息時我問:「師傅喝茶嗎?」
他搖了搖手:「三年前生了場大病,不喝茶了。」
那場病讓他手顯得有些沒力,有些難度較高的作品沒辦法再繼續製做了。
竹藝產業的衰退
早年一般家庭中還有大量的竹製與藤編的傢俱,不過,在塑膠工業的興起後,塑膠的傢俱相對便宜,手作的東西價錢比較貴,漸漸的也少有人買了。竹產品沒辦法大量製作,就算製作竹藝的功力再怎麼熟練,一件作品雖然只需要幾小時,但一天的時間就那麼多。黃師傅也說,做竹藝對年輕人來說太辛苦了,黃師父的後代也沒有接手竹藝的工作,還好最近有位年輕的小姐有跟他學些技術。
以前黃師傅的的作品很多,從嬰兒椅、小凳子、竹椅、扶手躺椅、竹茶几、竹床、小型的竹牌坊,甚至還有竹製的屋子,都曾經是他創作的產品,現在工作室留下來的幾乎都是比較簡單的椅子類作品。雖然身體沒辦法做較費工的作品,但黃師傅還是每天到他的工作室,不管是做竹藝還是養雞。
他跟我說:「現在這些作品買了就是古董了,以後也沒有人會做了。」 我點頭表示同意。 臨走前,我買了一張竹凳子,因為這些竹藝的價值,遠遠比它的價格高。
駕車駛離黃師傅的工作室,停駐在紅綠燈前我將車窗降下,從後方傳來的雞鳴特別清晰。想想來到這,雞鳴似乎不曾停歇,似乎在說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