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知識庫

斯文豪報告中的台灣茶

在1862年1月,斯文豪發出的第一件領事報告【1862年之前的福爾摩沙貿易報告】(Report of Trade in Formosa Previous to 1862),其實就曾提出對台灣茶的評價,也是最早以西方人的角度提及台灣茶品質的報告,但此份官方報告是否能將這些資訊,傳達給在東亞的洋行或商人是個問號,1864刊登在皇家地理學會會刊的報告或許能觸及更多潛在的受眾。1861年斯文豪曾將台灣茶的樣品寄給三位茶葉評鑑師(tea- tastors),雖然茶葉品質普通大約一擔10美元,但認為台灣茶大概能在澳洲、開普敦與新加坡找到一些市場,言下之意可能是台灣茶品質尚不足以進入當時茶葉需求大國英國與美國。除此之外,他還提到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觀點:

『As the hills, however, are no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harbour, this could be improved by energetic speculators, who might themselves visit the spot on which the article is grown and make their own arrangements.』

斯文豪的這段話點出北台灣產茶的地理優勢,淡水的山地距離港灣並不會很遠,方便往後茶葉運輸到集散地,再從港口出口。再者,他認為茶葉品質不理想的現況,有機會透過管理進而改善,留下一些想像給積極的商人,指引他們親自到茶樹種植地區探索。
雖然當時台灣茶的品質並非令人驚艷,確實也還未能達到令西方各國風靡的程度,不過,從斯文豪的言語中隱約能感受到淡水茶業未來的無限可能,想必台灣茶往後勢必經過一番的轉變,才能突破原有的態勢。

藍腹鷴,倫敦新聞畫報(1895/9/23)

開港通商是台灣茶外銷的轉機,斯文豪是最早對台灣茶提出洞見的人物,雖然他未直接影響到台灣茶產業發展,但卻可能是引發商人來台灣發展茶葉貿易的。在台灣歷史上他不僅是英國的外交官,還是個動物學家,他在探索台灣時,留下不少台灣早期的鳥類、哺乳類、魚類學術研究報告,因此後來有些物種以其姓氏命名,例如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現今大多對斯文豪的認識是他在台灣的動物學研究,而其實他在探索台灣的過程中,留下許多關於台灣各產業的評析報告,現在看來是珍貴台灣開港通商早期的報告,而在當代則是給予東亞經商的眾多洋行,開發新業務的重要參考。

台灣早期的茶樹紀錄

1645年3月荷蘭《巴達維亞城日誌》提到:「Theebomkens en wirden op Formosa gevonden」,意思是在福爾摩沙發現茶樹(Theebomkens),雖然未指出發現茶樹的確切地點,不過,可能是臺灣茶樹最早的紀錄。其實在荷蘭的許多文件中已而出現大量荷蘭文「Thee」這個單字, 指的是從日本或中國沿岸城市採購的茶。

19世紀世界茶業的變局

19世紀以前茶葉幾乎是中國所壟斷,不過還有一些國家有生產茶葉,像是日本,但是就茶葉的出口量與中國茶相比,其實不足掛齒。然而,在19世紀中葉開始世界的茶葉貿易,產生很大本質上的改變,中國茶突然出現了競爭對手,第一是日本生產的綠茶、第二是英國在錫蘭與印度生產的紅茶,還有荷蘭在印尼生產的紅茶,而當時的台灣,也其實也在跟烏龍茶的原產區福建,爭奪烏龍茶的外銷分額。

1840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五口通商,基本上是終止了約莫兩百年的海禁政策,國際貿易的枷鎖被外國強行敲開後,清朝對外的貿易額隨之大幅提升,當然,中國茶葉外銷也隨著顯著成長,為了更容易掌握茶葉的貿易過程,洋行也投注資金在茶葉的生產與運輸之中。在中國被迫五口通商的幾年後,1853年美國人駛著艦隊進入神戶港,逼迫日本人開港通商,歷史上稱為「黑船事件」,同樣的在與西方貿易增加後,日本茶葉的外銷也是大幅的成長,而主要的貿易對象就是美國,儘管在一開始美國主要也是進口中國茶,後來美國進口日本茶的比率持續上升,影響中國綠茶在美國的銷售。

大英帝國從18世紀就是世界的茶葉需求大國,鴉片戰爭開港通商,可以說是英國為了取得更便宜的茶葉,然而一直被進口中國茶葉導致的貿易差而並不是他們樂見的,因此有計畫地想在殖民地種植茶葉的想法,也陸陸續續有人想要偷渡茶樹的種子種植,但都沒有大獲成功。後來有一個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被認為是茶葉大盜,將中國茶樹的品種成功引進到印度種植,此後印度開始大規模生產紅茶供應給世界。這個人是羅伯特·福鈞(Robert Fortune),盜走中國的茶葉後,英國殖民地生產的紅茶以低廉的價格與中國紅茶競爭,此消彼漲之間,是巨大的貿易額差距,茶葉貿易資金的流動在也不是流入中國,大英帝國逐漸擺脫中國茶需求造成束縛。

以數據來說,1872年,中國茶出口量佔全世界供應量的85%,自1882年以後,中國茶出口量逐漸減少,到了1896年中國茶佔全世界供應量的竟下滑到僅剩35%,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原本中國茶的地位沒落,與日本、印度與錫蘭茶的激烈競爭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台灣茶也參與在這場競賽中。1896年中國茶出口量比1871年下跌30%,但相比之下日本茶卻增加2倍、印度與錫蘭茶增加13倍,而台灣茶也增加12倍之多。

日治初期大稻埕的美時洋行

在日治時期美時洋行幾乎台灣烏龍茶出口至,Carter, Macy & Co.是20世紀初美國茶葉大型進口商,據估計進口量占美國所有進口茶葉的六分之一。美時洋行,成立於1850年從一家小型雜貨店發展成為一家大型企業,創辦人George H. Macy 在1894年到遠東建立直接購買茶葉的分行,命名為Geo. H. Macy & Co.,在日本-橫濱、神戶、靜岡、福爾摩沙-台北、印度-加爾各答、斯里蘭卡-科倫坡擁有設立據點 。這些在亞洲的代理機構。

美時洋行的廣告,圖中出現其位於台北洋行的照片(圖中上位置)
美時洋行的文字廣告
美時洋行創辦人George H. Macy 的訃聞

日治時期三井株式會社的茶葉廣告

日本紅茶在一開始,每年的款補助日本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作為擴張宣傳紅茶外銷的費用。1899年三井合名會社,在海山與大溪,開拓大規模的的茶園,後又在大豹、大寮、水流東及磺窟等地設立新式製茶廠,三井也持續在國際釋放廣告,印製非常多種的茶葉廣告,甚至還在紐約設立日本的商行,在當時十分少見東方國家到西方設立商行,販賣世界的茶葉還有東方的物資。

福爾摩沙烏龍茶出口的等級

一百年前的茶葉送到西方國家,除了有非常多的品項分類需要區分,各品項間還會有等級之分。這麼說起來,如果是參考以前茶葉的零售數據,會發現今日台灣零售茶葉的茶店,對於各種品項的茶價格與等級似乎都不是那麼的「公開透明」。那時候的茶分為很幾個等級,至少有七八等級:Common(常)、Fair(可)、Good(好)、Superior(良)、Fine(佳)、優(Finest)、精選(Choice)、極精選(Choicest)。甚至還能看到Fancy 的等級(如下圖),可以翻成奢豪的、幻想的。

而常見的茶標或廣告,都會在色彩豐富的圖案中註明這些茶的等級,而大部分都是優等級以上,太低級的茶則大概不會願意花那麼成本,製作關於茶資訊的印刷品。茶包上通常會強調1.產地 2.茶類 3.等級 4.茶商名稱 5.其他形容詞

延伸閱讀:烏龍茶曾經分類在紅茶?清朝外銷茶的分類

烏龍茶曾經分類在紅茶?清朝外銷茶的分類

現在大部分喝茶的人,至少都可以區分出紅茶、綠茶與烏龍茶,但是清代的茶葉分類可能並非如此,怎麼說呢?中國式的六大茶葉分類,大概是二十世紀才比較明確的分類方式,可以在六大茶類之下再細分出品項。其實中國的茶葉類別實在是太多了,太多品項與茶類,在十九世紀的西方人其實也不是非常了解中國茶葉的分類,為了方便就將分為兩大類,也就是「紅茶」與「綠茶」。

而我們所熟悉的烏龍茶(Oolong)與包種茶(Paou-chong)在當時竟然是被分在紅茶的類別之下,據了解大概有兩個原因,烏龍茶與包種茶外觀顏色較深,比較接近紅茶,所以把它分在紅茶類之下(英文稱為Black tea,就是因為外觀顏色較深的原因 ),綠茶相對來說顏色較為明亮。顏色是被烏龍茶分類成紅茶的主因,另外就是茶葉形狀,綠茶大多採的嫩芽,紅茶則是有比較多比例的展開葉,因此會成茶會成較細長的條索狀, 就外型烏龍茶與包種茶跟紅茶也比較接近。下圖

烏龍茶品項具有紅茶的顏色和外觀,但具有綠茶的風味
Tea from grower to consumer, 1910

延伸閱讀:一百多年前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oolong)的風味如何?

紅茶的分類中除了工夫、小種、武夷紅茶,也包括現在的部分發酵茶,包括烏龍茶與包種茶,甚至還有熏香茶像是Scented Caper、Scented Orange Pekoe的種類。在這份文件的包種茶,也可看出其名稱是來自包裝的方式,但並非有經過熏花,這與一般了解清代的包種茶有些會經過熏花提香顯然不同,熏香茶和包種茶是不同的分類。

以下是關於1867年中國茶葉出口省份的茶葉種類,其中很具體的說明這些茶葉種類名稱由來,中文翻成英文的翻方式也非常的有趣。

1876年紅茶出口的種類

分為:工夫(Congon)、小種(Souchong)、包種(Paou-chong)、白毫(Flowery Pekoe)、烏龍(Oolong)、雙製(Caper)、珠蘭(Scented Caper)、花香(Scented Orange Pekoe)、武夷(Bohea)

1876年綠茶出口的種類

綠茶分類:小珠(Gunpowder)、大珠(Imperial)、雨前(Young hyson)、熙春(Hyson)、屯溪(Twankay)

再來看看1845年紐約茶館的Menu也是將茶葉商品分為紅茶與綠茶兩大類,包種茶(Powchung)和烏龍茶(Oolong)都被歸類在紅茶類,甚至還有分為各種等級!大家可以比對茶分類的中英文,將多種的茶葉品項分為兩大類,確實也是對消費者來說比較易懂!

二十世紀初1910s的報導,能看出烏龍茶開始被單獨區分出來,雖然在一開始還是習慣將茶分為紅茶與綠茶兩大類,但其實烏龍茶已經被認為是非紅茶與綠茶的一類,如下圖文字提到文中提到「The oolong teas are, strictly speaking, neither black nor green.」嚴格說起來烏龍茶,不是紅茶,也不是綠茶。

1910s茶葉分類與品質的報導

拼配茶、調味茶與單品茶的差異?

我們所說的茶,可以是很純粹從茶葉沖泡出來的飲品,也可以很廣泛很多元,混合水果、藥草與香料調和出的飲料。

「茶」的定義可以很廣,植物組織萃取出來的液體大概都可以泛稱為茶,例如花草茶、果茶、葉茶。英文中也常這麼使用herbal tea,代表花或藥草沖泡出來的茶。這些都可稱為「tisane」,基本上由草本植物與水果組成,通常是無咖啡因的飲品。嚴格的定義「茶」,英文的「tea」,是由茶樹(Camelliia sinensis)這個物種的芽葉製作之飲品。再透過不一樣的製程,可以製造出不同的茶類。

依據茶葉的使用專一程度,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單品茶、拼配茶、調味茶與其他茶類。

  • 單品茶

通常指由同一種茶樹品種製成的茶,茶葉來自同地區的茶園。不同品種的茶樹,製作出來的茶類有不同的特色。同一個茶園在春季與冬季採的茶,因為氣候的關係使風味有變化風味,也可以依採收季節分成春茶、冬茶,台灣產的茶常分為春茶、秋茶與冬茶,或如大吉嶺紅茶,有分春摘、夏摘。單品茶更講求茶品的特殊性,例如產地特殊的氣候、特殊的品種香、製茶師獨特的製茶工藝。有時候一種茶做了一次,就再也做不出來了,雖然獨特,但成為絕響。

  • 拼配茶

其實茶業界常常將不同品種的茶葉,或不同季節與產地的茶依比例混合,這個技術稱為拼配。這樣的話可以調和各茶葉的優點,能夠確保茶葉品項的品質與風味的一致性,以長期維持相似的風味。相較於單品茶講求細緻獨特的味道,調和茶與拼配茶更在乎長期且穩定的供應量與風味。藉由拼配,可以解決單一茶園供應不足或品質變動的風險,也因此必須仰賴多管道獲得茶葉,經專業的人員將不同品質或風味的茶混合在一起,依照市場的需求做銷售。拼配茶原料上,還是只有使用茶葉作為調配,未加入其他的輔料。

  • 調味茶

通常指茶商品內加入非茶葉的成分,例如加入花、果、香草調製的茶,或是以將具有香氣的植物組織或香精加以薰調整風味,使茶品喝起來帶有其他非茶葉本身的味道,講求茶葉與輔料味道的平衡。台灣人的飲茶習慣很少喝調味茶,大部分的調味茶是熏花茶,以茉莉花、樹蘭、桂花等熏製而成。東南亞國家,則非常喜愛這種熏花類型的茶葉,也常將香料與茶葉調配飲用。南亞地區也會將香料入茶,印度知名的masala tea,則是調和數種香料,如丁香、豆蔻、綠豆蔻、薑等與茶一起沖泡,也常煮成香料奶茶。

  • 其他的茶

茶葉作為一個嗜好性飲品,咖啡因提神的效果,某方面來說是飲茶愛好者喝茶的原因之一,但並非所有喝「茶」的人,都希望有咖啡因的存在,也些人喝的茶還有其他的效用與滋味。東方的青草茶,西方的herbal tea概念類似,都把一些具有藥用的草本植物沖泡飲用,有時在意的不是茶飲的適口性,而更注重其藥性。將具有香味的草藥或香料,加入一些花或果,則變成風味多變的花草茶或花果茶。有些樹葉也被當作茶來喝,像是芭樂葉茶、桑葉茶、苦丁茶、南非葉茶。

日本玄米茶

植物組織萃取出的茶湯,都具有不同的植化素(phytochemicals),基本上會帶來不同的顏色、味道甚至是氣味。現代人也越來越接受不一樣風味的茶,不管是滋味的特殊性,也強調風味之間的調和與衝突性。

什麼是烏龍茶?

要了解烏龍茶可以從好幾個面向討論,從茶類廣義到狹義的定義,從茶樹的品種,從茶葉的商品名等。其實這些議題都有密切的關係,也似乎都糾纏在一起。什麼是烏龍茶?在不同的地區,在不同的年代,不同人的定義中都不盡相同,這個問題大概跟藝術作品一樣,很多人怎麼看都是霧裡看花,但就是有人望穿迷霧中的花。

蜜香紅茶-茶尋台灣

尋找台灣特色茶的歷史、由來、故事, 配一杯茶更有韻味.…….茶三元
產區:花蓮瑞穗、新北市坪林、三峽
品種:大葉烏龍(花蓮)、 青心烏龍、清新柑仔(三峽)、台茶十二號(金萱)、台茶十三號(翠玉)
外觀:條形、半球形(花蓮)
茶湯:蜜香
、甜香、果香
香氣:濃郁花香、優雅清香
滋味:醇厚而典雅
工藝:全發酵、微烘焙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鶴岡村
特色茶:蜜香紅茶
品種:大葉烏龍(主要)、金萱
形狀:半球形
三大特色:蜜香、品種、形狀

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鶴岡村

特色一:蜜香

臺灣帶有蜜香的茶大致有幾種,最出名的當屬新竹與苗栗的東方美人茶,又稱白毫烏龍,另外是較為類似的蜜香烏龍,常稱為貴妃茶,再來就是蜜香紅茶,較為出名的是新北(三峽)與花蓮(瑞穗)的蜜香紅茶。茶葉產生濃郁的蜜香,是因為小綠葉蟬的叮咬,將這個詞美化後稱為「著涎」。

花東茶產區小綠葉蟬較多的原因,可能是氣候較溫暖,加上農藥施用相對較少,適合小綠葉蟬的生長與繁殖。花蓮瑞穗的蜜香紅茶,比新北三峽產製的有更濃郁且醇厚蜜香,當然也有可能是大葉烏龍品種的原因,紅茶的製程差異也可能有關。瑞穗蜜香紅茶的製茶長時間的萎凋時,會加入攪拌的動作,另外在重揉捻使茶菁發酵完成後,會在放入炒菁機稍微加熱,以利將茶葉布揉成半球狀。

特色二:品種

花蓮的蜜香紅茶大多以大葉烏龍為品種。大葉烏龍目前是在台灣較少見的茶樹品種,不過,大葉烏龍在日治時期可是臺灣產量大的品種,與「青心烏龍」、「青心大冇」「硬枝紅心」,為當時選出來的四大名種。早期主要分佈於北部茶區,現今主要種植於花蓮及臺東茶區。

特色三:形狀

特色三:形狀

蜜香紅茶採摘的茶芽較嫩,大概是一心一葉到一心兩葉的程度。小綠葉蟬通常也喜歡叮咬較嫩的茶芽部分,就像人喜歡吃鮮嫩的青菜,不會想去咀嚼纖維較多,組織較老的部分。為什麼是半球形?根據幾家茶行整理出來的理由,條形紅茶較不容易包裝,將茶葉縮成球形可省下包裝的時間與損耗,在茶葉發酵後加熱稍微布揉捻,即可以得到半球形。

為什麼不要縮成球形?由於茶菁採摘較嫩,若是布球揉捻多次後,茶球會變得非常小,因此不希望茶葉是條形,也不希望茶球太小,所以大可不必將茶葉縮成緊緻的球形,較為鬆散的半球形即可。幾家茶行也都說半球形的蜜香紅茶,以經成為花蓮蜜香紅茶的特色,看到形狀大概就能知道產地,要仿製程這樣會比較難。

花蓮瑞穗地區的蜜香紅茶大約農曆新年過後就開始採收,一年大概可以採收六次。鶴岡村和舞鶴村是瑞穗較有名的產地,一開始覺得花蓮的地名為什麼會出現「鶴」這個詞似乎有點日本的味道,一查才知道是日本殖民時期,把原住民的地名改為日式的地名,例如「吉野」、「立霧」、「磯崎」、「鳳林」、「玉里」、「瑞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