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茶的發音可以了解茶葉世界貿易的歷史?

我們熟知茶英文念作[TEA],而常見的日本抹茶英文則是[MATCHA],同樣是茶為什麼發音不大相同呢?你是否有感覺CHA顯然是從中文茶字的發音而來?如果再給你看一些不同語言的例子,荷蘭文[THEE]、德文[TEE]、波斯語 [CHAI],茶在不同國家似乎分成兩種發音,要明白這個問題可以從茶葉在世界傳播的路線帶你解惑。

福爾摩沙烏龍茶外銷的轉戾點

就貿易數據來看,1869年淡水茶葉出口總額首次超越樟腦,此後烏龍茶貿易還倍數增長,1869年成為台灣茶外銷的轉淚點,而這發生什麼事使得1869年成為關鍵的年份呢?

就茶樹種植而言大約從小苗成長至能採摘茶葉的程度大致需要三年以上,李春生在北台灣大力推廣茶樹種植約莫過了三四年,正好是新茶園可以收穫茶菁的時機點,茶園產量的提升供給原料製作烏龍茶,加上在幾年之間製茶技術的提升,並少量外銷到其他城市,甚至建立Formosa oolong的形象,使得在1869年烏龍茶的總額得以超越樟腦。

樟腦產業在北台灣比茶產業發展悠久,在淡水開港通商後的十年左右,竟然被茶葉的出口超過,可見茶葉產業在北台灣的驚人成長。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重要的事件,關鍵事件影響台灣茶的外銷。1869年位於埃及蘇伊士運河開通,對於世界的航運是重大的里程碑,藉由這條運河商船可以從紅海通過運河進入地中海,這條南北巷的通道讓商船不必再繞過整個非洲,直接減少商船從亞洲到歐洲數十天的航程。

這個世界新航道,改變了長達三百多年從歐洲到亞洲的路線,世界各國的運輸。就在此年,約翰度德也趁著這個時機點,利用兩艘快剪船裝載2131擔的台灣茶打著Formosa ooloong的名號,直接從淡水將之運送至美國紐約,這次事件也打響台灣烏龍茶在美國的名聲,甚至還傳至歐洲。

Formosa oolong直輸美國紐約的事件,比較像是一種行銷推廣的商業活動,事實上大部分的台灣烏龍茶還是從淡水出口至廈門,再由廈門轉口至需求的國家。

Formosa island — Preparing tea for the American market at Tamsui, northern Formosa(1871))

1871年Edward Greey 在美國畫報上刊登了淡水茶葉準備出口前精製的盛況,在街上可以看到眾多茶工在揀茶梗,在這兩年間Formosa oolong知名度一定在美國間廣放流傳,甚至有商人第一手的報導遠在太平洋另外一側的福爾摩沙島

1875年李春生對臺灣茶業的評論

李春生和約翰杜德算是合作建立清領末期北台灣產業鍊的重要人物。李春生在1865年來到台灣,在幾年之後對台灣茶產業鍊早就非常熟悉了,因此他發表對台灣茶葉的評論十分有參考價值,以下有三篇李春生在1875年在中外新報發表的其中三篇文章提及台灣茶葉的狀況,也提出一些想法。

開港通商初期的茶葉經營

1858年開港通商後,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與寶順洋行(Dent & Co.)的公司率先在打狗與台灣從事貿易,但一開始未設置洋行的代理人。北部的貿易還是非常稀少。大約到了1862年怡和洋行和Dent洋行,紛紛在設置代理進駐淡水,以樟腦貿易與鴉片進口為主。目前最早的洋人外銷茶葉的記錄在1861年12月5日,是率洛文(Sullivan)從淡水發函給怡和洋行,稱裝運800擔茶出口。直到1865年最早的台灣茶官方出口紀錄才出現。

在茶區製作的粗製茶後,需要經過精製後才能外銷。台灣茶一開始是沒有精製的技術,所以台灣出口的茶都是粗製茶,這些粗製茶會被運往距離淡水較近廈門與福州口岸,接著在茶葉精製工廠進行再製。因為成為茶葉商品前需要精製,台灣出口的茶最後大多被擁有精製茶廠的福建茶商掌控。

大約在1857年約翰杜德原代理的寶順洋行洋行因為財務問題倒閉,約翰杜德在淡水成立的寶順洋行(Dodd&co),同年間為了發展茶業在艋舺設立分行,首先在艋舺建置茶葉精製場,然而,作為艋舺雖然是當時台北主要的商業區,卻十分反對洋行在茶葉精製場的設立,後續發生艋舺租屋事件,迫使寶順洋行轉往大稻埕發展,此番操作改變了後來大稻埕的發展。

台灣茶葉精製場的設立初期,北台灣生產的粗製茶部分在大稻埕精製,當然還是有些部分的初置茶直接送往福建口岸,而在淡水河口附近的八里坌與大屯山區域產的茶,通常不會往上游的大稻埕運送,直接從滬尾出口置福建口岸進行精製。大稻埕茶葉精製場的設立,使得大稻埕成為茶葉貿易中心,洋行也在茶葉精製場也紛紛在大稻埕設立。

從另一方面思考,商人會願意在大稻埕精製場,一定是台灣產烏龍茶的品質有一定的水準,甚至預期到台灣茶品質上已經有利可圖,在大稻埕精製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才願意在台灣注入資金,事實上的確未來三十年間台灣烏龍茶的品質,遠勝於福建的烏龍茶。茶葉精製是成為商品前的步驟,雖然能夠影響茶葉分級與外觀賣像,精製過程的烘焙可以修飾茶葉的風味,但本質上茶葉的滋味與香氣的形成,決定的關鍵在粗製茶製作的過程,也與氣候與茶樹品種有關,因此在茶葉品質提高需有許多因素需要改善。

約翰杜德在Dent洋行決定要發展茶葉貿易時,1865年透過位於廈門怡和洋行Elles 推薦李春生東渡台灣擔任Dent洋行買辦,李春生與約翰杜德派李春生引進安溪茶苗,並且引進製茶技術(來源)改善原本的烏龍茶的品質, 在北台灣鼓勵茶農種茶,並利用洋行的資金貸款給農民開墾種茶。

斯文豪報告中的台灣茶

在1862年1月,斯文豪發出的第一件領事報告【1862年之前的福爾摩沙貿易報告】(Report of Trade in Formosa Previous to 1862),其實就曾提出對台灣茶的評價,也是最早以西方人的角度提及台灣茶品質的報告,但此份官方報告是否能將這些資訊,傳達給在東亞的洋行或商人是個問號,1864刊登在皇家地理學會會刊的報告或許能觸及更多潛在的受眾。1861年斯文豪曾將台灣茶的樣品寄給三位茶葉評鑑師(tea- tastors),雖然茶葉品質普通大約一擔10美元,但認為台灣茶大概能在澳洲、開普敦與新加坡找到一些市場,言下之意可能是台灣茶品質尚不足以進入當時茶葉需求大國英國與美國。除此之外,他還提到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觀點:

『As the hills, however, are no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harbour, this could be improved by energetic speculators, who might themselves visit the spot on which the article is grown and make their own arrangements.』

斯文豪的這段話點出北台灣產茶的地理優勢,淡水的山地距離港灣並不會很遠,方便往後茶葉運輸到集散地,再從港口出口。再者,他認為茶葉品質不理想的現況,有機會透過管理進而改善,留下一些想像給積極的商人,指引他們親自到茶樹種植地區探索。
雖然當時台灣茶的品質並非令人驚艷,確實也還未能達到令西方各國風靡的程度,不過,從斯文豪的言語中隱約能感受到淡水茶業未來的無限可能,想必台灣茶往後勢必經過一番的轉變,才能突破原有的態勢。

藍腹鷴,倫敦新聞畫報(1895/9/23)

開港通商是台灣茶外銷的轉機,斯文豪是最早對台灣茶提出洞見的人物,雖然他未直接影響到台灣茶產業發展,但卻可能是引發商人來台灣發展茶葉貿易的。在台灣歷史上他不僅是英國的外交官,還是個動物學家,他在探索台灣時,留下不少台灣早期的鳥類、哺乳類、魚類學術研究報告,因此後來有些物種以其姓氏命名,例如斯文豪氏赤蛙(Odorrana swinhoana)、藍腹鷴(Lophura swinhoii)、台灣水鹿(Rusa unicolor swinhoii)。現今大多對斯文豪的認識是他在台灣的動物學研究,而其實他在探索台灣的過程中,留下許多關於台灣各產業的評析報告,現在看來是珍貴台灣開港通商早期的報告,而在當代則是給予東亞經商的眾多洋行,開發新業務的重要參考。

台灣早期的茶樹紀錄

1645年3月荷蘭《巴達維亞城日誌》提到:「Theebomkens en wirden op Formosa gevonden」,意思是在福爾摩沙發現茶樹(Theebomkens),雖然未指出發現茶樹的確切地點,不過,可能是臺灣茶樹最早的紀錄。其實在荷蘭的許多文件中已而出現大量荷蘭文「Thee」這個單字, 指的是從日本或中國沿岸城市採購的茶。

19世紀世界茶業的變局

19世紀以前茶葉幾乎是中國所壟斷,不過還有一些國家有生產茶葉,像是日本,但是就茶葉的出口量與中國茶相比,其實不足掛齒。然而,在19世紀中葉開始世界的茶葉貿易,產生很大本質上的改變,中國茶突然出現了競爭對手,第一是日本生產的綠茶、第二是英國在錫蘭與印度生產的紅茶,還有荷蘭在印尼生產的紅茶,而當時的台灣,也其實也在跟烏龍茶的原產區福建,爭奪烏龍茶的外銷分額。

1840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五口通商,基本上是終止了約莫兩百年的海禁政策,國際貿易的枷鎖被外國強行敲開後,清朝對外的貿易額隨之大幅提升,當然,中國茶葉外銷也隨著顯著成長,為了更容易掌握茶葉的貿易過程,洋行也投注資金在茶葉的生產與運輸之中。在中國被迫五口通商的幾年後,1853年美國人駛著艦隊進入神戶港,逼迫日本人開港通商,歷史上稱為「黑船事件」,同樣的在與西方貿易增加後,日本茶葉的外銷也是大幅的成長,而主要的貿易對象就是美國,儘管在一開始美國主要也是進口中國茶,後來美國進口日本茶的比率持續上升,影響中國綠茶在美國的銷售。

大英帝國從18世紀就是世界的茶葉需求大國,鴉片戰爭開港通商,可以說是英國為了取得更便宜的茶葉,然而一直被進口中國茶葉導致的貿易差而並不是他們樂見的,因此有計畫地想在殖民地種植茶葉的想法,也陸陸續續有人想要偷渡茶樹的種子種植,但都沒有大獲成功。後來有一個英國東印度公司職員,被認為是茶葉大盜,將中國茶樹的品種成功引進到印度種植,此後印度開始大規模生產紅茶供應給世界。這個人是羅伯特·福鈞(Robert Fortune),盜走中國的茶葉後,英國殖民地生產的紅茶以低廉的價格與中國紅茶競爭,此消彼漲之間,是巨大的貿易額差距,茶葉貿易資金的流動在也不是流入中國,大英帝國逐漸擺脫中國茶需求造成束縛。

以數據來說,1872年,中國茶出口量佔全世界供應量的85%,自1882年以後,中國茶出口量逐漸減少,到了1896年中國茶佔全世界供應量的竟下滑到僅剩35%,在短短的二十幾年原本中國茶的地位沒落,與日本、印度與錫蘭茶的激烈競爭有很大的關係,當然,台灣茶也參與在這場競賽中。1896年中國茶出口量比1871年下跌30%,但相比之下日本茶卻增加2倍、印度與錫蘭茶增加13倍,而台灣茶也增加12倍之多。

日治初期大稻埕的美時洋行

在日治時期美時洋行幾乎台灣烏龍茶出口至,Carter, Macy & Co.是20世紀初美國茶葉大型進口商,據估計進口量占美國所有進口茶葉的六分之一。美時洋行,成立於1850年從一家小型雜貨店發展成為一家大型企業,創辦人George H. Macy 在1894年到遠東建立直接購買茶葉的分行,命名為Geo. H. Macy & Co.,在日本-橫濱、神戶、靜岡、福爾摩沙-台北、印度-加爾各答、斯里蘭卡-科倫坡擁有設立據點 。這些在亞洲的代理機構。

美時洋行的廣告,圖中出現其位於台北洋行的照片(圖中上位置)
美時洋行的文字廣告
美時洋行創辦人George H. Macy 的訃聞

日治時期三井株式會社的茶葉廣告

日本紅茶在一開始,每年的款補助日本台灣紅茶株式會社,作為擴張宣傳紅茶外銷的費用。1899年三井合名會社,在海山與大溪,開拓大規模的的茶園,後又在大豹、大寮、水流東及磺窟等地設立新式製茶廠,三井也持續在國際釋放廣告,印製非常多種的茶葉廣告,甚至還在紐約設立日本的商行,在當時十分少見東方國家到西方設立商行,販賣世界的茶葉還有東方的物資。

福爾摩沙烏龍茶出口的等級

一百年前的茶葉送到西方國家,除了有非常多的品項分類需要區分,各品項間還會有等級之分。這麼說起來,如果是參考以前茶葉的零售數據,會發現今日台灣零售茶葉的茶店,對於各種品項的茶價格與等級似乎都不是那麼的「公開透明」。那時候的茶分為很幾個等級,至少有七八等級:Common(常)、Fair(可)、Good(好)、Superior(良)、Fine(佳)、優(Finest)、精選(Choice)、極精選(Choicest)。甚至還能看到Fancy 的等級(如下圖),可以翻成奢豪的、幻想的。

而常見的茶標或廣告,都會在色彩豐富的圖案中註明這些茶的等級,而大部分都是優等級以上,太低級的茶則大概不會願意花那麼成本,製作關於茶資訊的印刷品。茶包上通常會強調1.產地 2.茶類 3.等級 4.茶商名稱 5.其他形容詞

延伸閱讀:烏龍茶曾經分類在紅茶?清朝外銷茶的分類